作者:李昉
○仁德
《释名》曰:仁,忍也。性恶杀,好善,含忍之也。
《礼记·经解》曰:上下相亲谓之仁。
又《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又《表记》曰: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弘仁。"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於仁者,不亦难乎!"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又《缁衣》曰: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言百姓效禹为仁,非本性能仁也。)
又《大学》曰:一家仁,一国兴仁;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又曰: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又《儒行》曰:温良者,仁之本;敬慎者,仁之地;宽裕者,仁之作;逊接者,仁之能;礼节者,仁之貌;言谈者,仁之文;歌乐者,仁之和;分散者,仁之施。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
又《乡饮酒义》曰:天地温厚之气,始於东北,盛於东南,此天地之仁义也。
《毛诗·生民》曰:《行苇》,忠厚也。周家忠厚,仁及草木。
《尚书·太甲》曰:民罔常怀,怀于有仁。(民所归无常,以仁政为常。)
又《泰誓》曰: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论语·时仁》曰:里仁为美,(居仁者之里是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求善居而不处於仁者之里,不得为有知。)
又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又《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又《颜渊》曰: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又《子路》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圣人受命而王,必父子相承,然后天下之民能仁也。)
又《宪问》曰: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重言如其仁者,九合诸侯功济天下,此仁为大代节仁小者也。)
又《卫灵公》曰:民之於仁,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未见蹈仁而死者也。(甚於水火,於仁最急也。)
又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又《阳货》曰: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不敏人无侮慢之言。)
又《微子》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此三人,纣同姓人臣。微子知纣恶,而去之。箕子、比干不忍去,故或见奴,或见杀之。)
《家语》曰:或问孔子曰:"颜渊何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
《尔雅》曰:太平之人仁。
《大戴礼》曰:君子执仁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兄弟也。
《尚书考灵耀》曰:"春行仁政,顺天之常。
《尚书大传》曰:子张曰:"仁者何乐於山也?"孔子曰:"夫山者,〈山忌〉然高。""〈山忌〉然高则何乐焉?""夫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所乐於山者也。"
又曰:周人以仁接民,而天下莫不仁。故曰文矣。(言文王仁,故谓之文也。)
又曰:舜不登而高,不行而远,拱揖于天下,而天下称仁。
又曰:《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洪范》可以观度。
《韩诗外传》曰:仁道有四:仁者有圣,仁者有知,仁者有德,仁者有谦。
《史记》曰: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又曰:孔子适周,问礼於老子,辞去。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又曰:高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汉书》曰:何武为人仁厚。
《后汉书》曰:王莽末,虞延从女弟,年在孩乳,其母不能活之,弃于沟中。延闻其号声,哀而收之,养至成人。
范晔《后汉书》曰:刘宽,字文饶,弘农人,迁南阳太守。温仁多恕。吏人愆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
又曰:宣秉所得俸禄,辄以收养亲族,其孤弱者,分与田地。自无担石之储。(《前汉书音义》曰:齐人名小甖为担,今江淮人谓一石为一担。担音丁滥切)。
《齐书》曰:虞愿为晋安太守,郡出蚺蛇,胆可用为药。有人饷愿,愿放之二十馀里。一夜,蛇还,归床下。复送四十里,经还复故处,愿令人更送,迟明乃复归,如此再三。时以为仁义之心所致。
又曰:江泌,字士清,性行仁义。衣弊虱多,以绵裹致之。食菜不食心,以其有生意也。
崔鸿《后燕录》曰:赵秋,字子武,汲郡朝歌人也。轻财好施。邻人李玄度,母死,家贫无以葬。秋谓其兄曰:"赴死生,救不足,仁之本也。家有二牛以与之。"玄度得以葬。他年,秋夜行,见一老母遗秋金一饼,曰:"子能葬我,是以相报。子五十已后当富贵不可言,勿忘玄度也。"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
《文子》曰:积惠重厚,使万物欣欣,乐其性者,仁也。
《庄子》曰:仁义,先王之蘧庐。(蘧庐,犹傅舍也。)可能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古人假道於仁,托宿於义。
《庄子》曰:义人利物之谓仁。
《曾子》曰:伯夷、叔齐,仁者也。
《鬻子》曰:除天下之害,谓之仁。
《孟子》曰:齐宣王问:"交邻国,有道乎?"对曰:"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故汤事葛伯,文王事昆夷。"
又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而死其长矣。
又曰: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又曰:夫仁,天之尊爵,人之安宅。
又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又曰:为天下得人谓之仁。
又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报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恐醉而强酒也,
又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
又曰:仁之胜不仁,犹水之胜火。
《荀卿子》曰:仁、义、礼、善之於人,譬之若货、财、栗、米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无有之者泅拢
《尸子》曰:仁则人亲之,义则人尊之,知则人用之也。
又曰:文王四乳,是谓至仁。
《六韬》曰:仁之所在者,天下归之。
《吕氏春秋》曰:工尹他为荆使於宋,司城子罕觞之。南家之墙,犨於前不直;(犹犨出。)西家之潦,经其宫而不止。工尹他问其故。子罕曰:"南家,二人也为鞔。(鞔,履,一曰靷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将鞔以食三世矣。今徙,是宋国之求鞔者不可。吾将不食也。'是弗徙也。西家高,吾庳,潦之经吾宫也利,故弗禁也。"工尹他归荆,适攻宋,工尹他谏於荆王曰:"宋不可攻。其主贤,其相仁。"故释宋攻郑。
《新序》曰:魏文侯曰:"仁人者,国之宝也。国有仁人,则群臣不争。"
《姚信士纬》曰:孟轲驱世士於仁义之域,行者步中正之途。
《抱朴子》曰:仁者为政之脂粉,刑者御世之辔策。
《苻子》曰:《春秋华林传》曰:"不知不言,其所以仁。"
延笃《仁孝论》曰:夫仁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有本根。仁以枝叶疏为大,孝犹心体充实为先。
曹植《仁孝论》曰:且禽兽悉知爱其母,知其孝也。惟白虎麒麟称仁兽者,以其明盛衰知治乱也。孝者施近,仁者及远。
《逸士传》曰:高凤,邻里有争财斗者,兵刃相加,凤脱衣巾为叩头曰:"仁义逊让,不可废也。"
《会稽典录》曰:陈嚣,字子公,山阴人也。同县车妪,年八十馀,无子,慕嚣仁义,欲求寄命。嚣以车妪有财产,未敢便许。乃咨於长者,长者佥曰:"其宜。"嚣遂迎妪,朝夕定省,如其所亲,出家财以供肴膳。妪以寿终。嚣殡敛毕,皆勉其奴,令守妪墓。财物付与妪内外,(宗族衣国。)不入殡者,以置椁中。制服三月。由是著名流称上国矣。
○仁恻
周公曰:文王在鄗
,召太子发曰:"吾语汝,童牛不服,童马不驰,是谓大仁。"
《乐嘉耀稽》曰:仁者有恻隐之心,本生於木。(仁生於木,故恻隐出於自然也。)
《礼记·表记》曰: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
《左传·文下》曰: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公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宰渗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於绎。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也。"
《家语》曰:孔子曰:"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此高柴之行。"
《汉书》曰:汲黯,字长孺,濮阳人。河内失火,烧千馀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烧比屋,延烧,不足忧。臣过河内,贫人伤水旱万馀家,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内仓栗以赈贫氏。请归节,伏矫制罪。"上贤而释之。
《东观汉记》曰:曹褒在射声营,舍有停棺不葬百馀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吏对曰:"此等多是建武以来绝无后者。"褒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祠之。迁将作大匠。时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祸拢
又曰:锺离意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上得奏,以见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於用心?诚良吏也。"
又曰:赵喜为赤眉所迫,亡走,遇更始亲属,皆裸跣涂炭,饥困不能前。喜见之悲感,所装缣帛资粮,悉以与之。
又曰:吴祐,字季英,陈留人。迁胶东侯相,政惟仁简,以身率物。民有相争诉者,辄闭阁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对闾里,重相和解。自是之后,争隙省息矣。
又曰:崔篆为建新大尹,班春。所至之县,狴狱填满,篆垂涕曰:"嗟乎!刑罪不中,乃陷民於阱。此皆何罪,而至於是?"遂平理,所出二千馀人。掾吏叩头谏曰:"诚仁者之心,然独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杀一大尹赎二千人,盖所愿也。"遂称疾去矣。
谢承《后汉书》曰:韩韶,字仲黄,颍川人。韶为嬴长。嬴邻境岁饥,多被寇,废耕桑,其民流入县界,求索衣粮者众。韶愍其饥困,开仓赈之,所廪赡万馀户。主者争谓不可。韶曰:"长活沟壑之民,而以此伏罪,可含笑入地也。"
范晔《后汉书》曰:史弼,字公谦,陈留人。为平原相。时诏书下举钩党,郡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惟弼独无所上。诏书责曰:"青州六郡,其五有党,平原,弼何理而得独无?"弼曰:"先王疆理天下,画界分境,水土异齐,风俗不同,他郡自有,平原自无,胡可相比?若望上司诬陷良善,淫刑监罚,以逞非理,则平原之民户可为党,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从事大怒,即收郡僚械送狱,遂奏弼。会党禁中解,弼以奉赎罪免,济活者千馀人。
《英雄记》曰:刘翊,字子相,颍川人。迁陈留太守。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脱衣殓之。又逢知故困饥於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之。众人止之,翊曰:"视没不救,非志士!"遂俱饿死。
《晋中兴书》曰:刘麟之,南阳人,少有信义。去家百馀里,有一独媪病,将死,叹息,谓人曰:"谁当埋我,惟有刘长史耳!何由令知?"麟之先闻其有患,故往候之。值其命终,乃身为治棺,殡送之。其仁爱恻隐若此。
《会稽典录》曰:盛吉,字君达,山阴人。拜廷尉。吉性多仁恩,务在哀矜。每至冬月,罪当断,夜省刑状,其妻执烛,吉手持丹笔,夫妻相向垂泣。所当平决。若无继嗣,吉令其妻妾得入经营,使有遗类,视事十二年,天下称其有恩。
《列女传》曰:俊不疑母,仁而善教。不疑为尹,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所平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所平反,(平其事,反死为生也。)母喜笑,为饮食,言语异於他时;或无出,母怒,为之不食。由是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君子谓不疑母能以仁教子。
《孟子》曰: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知之端。人有四端,犹有四体也。
《庄子》曰:古公亶父居豳,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所求者地。古公亶父曰:"与人兄居而杀其弟,与人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免居矣。为吾臣与为狄臣奚以异?且吾闻之,君子不以所用害所养。"因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於歧山之下也。
《尸子》曰:驸马共为荆使於巴,见担鸩者,问之:"是何以?"曰:"所以鸩人也。"於是请买之,金不足,又益之车马。已得之,尽注之於江。
《韩子》曰: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
《世说》曰:桓车骑时,有陈庄者为府将,性仁爱,虽存行阵,未尝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