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绛(764年— 830年),字深之。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人。唐代中期名臣。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初擢进士,补渭南尉,拜监察御史。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元和六年(811年)拜相,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封高邑男。后因与权贵有隙,以足疾求免,罢为礼部尚书,后入为兵部尚书。文宗时,召为太常卿,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累封赵郡公。大和四年(830年),山南兵变,李绛为乱军所害,年六十七。册赠司徒,谥号“贞”。
► 4篇诗文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李绛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任满后,补任渭南县尉。贞元(785年—805年)末年,拜监察御史。
元和二年(807年)以本职充任翰林学士。不久,改授尚书主客员外郎。次年,调任司勋员外郎。元和五年(810年),升司勋郎中、知制诰。李绛在朝任职勤勉,以匡救劝谏为己任。
元和六年(811年)拜相,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元和八年(813年),封高邑县男。李绛因足疾上章请求免职,至次年,被免知政事,授礼部尚书。
元和十年(815年),加检校户部尚书,出任华州刺史。不久,入朝任兵部尚
李绛潜心匡时济世,屡屡上疏,常以唐玄宗先治后乱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用治生于忧危,乱生于放肆的道理劝谏宪宗,劝其选贤举能,任贤政治,并提出贤则当任,任则当久的主张,他任宰相期间,曾多次建议皇帝削藩平党,并积极参与谋划。利用藩镇内部矛盾,使魏博节度使田兴听命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藩镇势力。
李绛喜实厌虚,在朝勇于犯颜直谏。他曾说:身居国家重要职位,只图惜身不敢直谏,是臣辜负于君王。若臣子为国为民不看圣上脸色说话,敢于做出不顺从圣上的事,而被治罪,是圣上负于臣子。宪宗听罢很受感动,说道:卿告朕以人所难言者,疾风知劲草,卿当之矣。李绛还反对大臣无原则奉迎上意,粉饰太平。为此,常与人争辩殿上。一次,宰相李吉甫盛赞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权宦吐突承璀要整修安国寺。他依仗权势,气焰熏天,说一不二,擅自动工,立了一个功德碑,碑的大小高下与华岳碑相同。碑立起来了,碑文却还没有着落。碑文自然是要歌颂皇帝圣明,天下太平,皇恩浩荡,河清海晏,但这种御制文章也不好作。吐突承璀放出大话:谁能撰写碑文,就给谁一万贯钱。有人推荐说,李绛的文章写得好,这差事就交给他吧。李绛时任知制诰,职责就是专为皇帝起草诏令。
李绛听到消息,不但不感到荣幸,反而说,自古圣帝明王都没有功德碑,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功德还不够吗?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宜歌功颂德而已。于是向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
大概与唐太宗确立的君臣关系及前几任皇帝从谏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