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象枢(1617—1687年),字环极(一作环溪),号庸斋,又号寒松,蔚州(今河北省蔚县。在清康熙三十二年以前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府治)人。进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魏作为言官,敢讲真话;作为能臣,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作为廉吏,他“誓绝一钱”,甘愿清贫;作为学者,注重真才实学。后人以“好人、清官、学者”六字,对他的一生进行了概括。现有魏象枢《寒松堂全集》九卷存世。► 10篇诗文
魏象枢生于1617年九月二十日(10月19日),顺治三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科给事中、工科右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顺天府尹、大理寺卿、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
魏象枢作为言官,敢讲真话,且以整肃纲纪为已任,被史家誉为清初直臣之冠;作为能臣,在平定三藩之乱、整顿贪官污吏等方面立下大功;作为廉吏,他誓绝一钱,甘愿清贫;作为学者,注重真才实学。后人以“好人、清官、学者”六字,对他的一生进行了概括。特别是魏象枢整饬吏治的思想和刚直不阿的作风对形成康熙间吏治清明、廉吏踵起的可喜局面起到了推动作用。魏象枢两度为官20余年,所上奏疏100多章,全都研制有据,行之
魏象枢是清初著名的大臣和学者,在清初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其祖先曾任明远将军,其父曾在江西省新城任主薄六年。他六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到十二岁时,“作文即能成篇”。十九岁成为秀才。崇祯十五年(1642)二十五岁时得中举人。甲申之变,明清易代,魏象枢仍念念不忘求取功名。顺治三年(1646)中进士,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仕途生涯。顺治四年(1647),魏象枢因事被坐,受到从宽的降职处理。到顺治十一年(1654)由于陈名夏案牵连,又遭降职处分。顺治十六年(1659)他因官场无常,以养母为由,去官回乡。到康熙十一年(1672),母忧服除,授贵州道监察御史。后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户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要职。
秀才任天下,仁者体万物。物逸而我劳,分内不遑惜。
昔日侍讲筵,天子重经术。今日守封疆,帝心特简出。
江南风甚嚣,江南民甚绌。维风道先倡,爱民蠹先黜。
吾性秉真刚,无欲谁能屈,但得百姓欢,安问权要怫。
余也愧衰残,十弊口难述。临歧赠一言,怀抱慎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