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与清初著名诗书画家吕潜并称“天下二半”。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著有《香草堂集》。► 3篇诗文
龚贤出生于昆山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随家迁居南京。十岁前母亲去世,十三岁开始习画,与杨文骢同师董其昌。21岁左右在秦淮河畔参加了复社的活动,其时正值明崇祯末年,复社成员在这里结社赋诗,讲学论艺,挽救民族的危机。由于他正直不阿的人品,以及在诗,书,画上的成就,龚贤在南京士大夫中显露头角。
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龚贤因野居北郊而幸免于难。这时,龚贤的生活非常贫困,为了生活他离开南京,途经扬州到泰州海安镇担任徐逸家的私塾教师,一住五年。龚贤早年丧妻,在泰州孤身一人。从泰州回来后,又在扬州住了几年,约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再度婚配,并对这位夫人十分满意。次年,便喜得贵子。在扬州除续弦
绘画
龚贤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的创作格法。作品多写金陵山水,长于用墨。
龚贤喜用老辣朴拙的笔触,沉着稳重,秃笔与尖笔兼用。秃笔,取之圆润苍劲,勾屋,皴擦,画树和点苔苍老有力。龚贤用笔在主张“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流畅有变化。画家程正揆在赠龚贤的诗中道:“铁干银钩老笔翻,力能从简意能繁”
1619 已未 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
龚贤一岁
是年冬,生于江苏省昆山县渡桥镇。姓龚名贤,字岂贤。别号半千、野遗、柴丈、半亩、半亩居人、半庵、蓬蒿人、半山野老、客隐、东海隐士、镜遗等。印章中又有半山、臣贤、柴么、柴僧、香叟、上元人、大布衣、江东布衣、野遗贤、钟山野老、半山野人,半山野贤、半千丈、龚处士、清凉山下人、草香堂、安节堂、安宁等。龚姓乃昆山大族。祖父(名无考)仕明,官至长史。父名元美,亦仕明。生子数人,贤居长。
1627 丁卯 天启七年
八月,明熹宗死。弟信王由检即位,是为思宗庄烈皇帝。改元崇祯。龚贤九岁。在昆山。
1629 已巳 崇祯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