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127篇诗文

修身十三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轶事典故

身体小谈

  曾国藩出生时,祖父曾经梦到有一只巨蟒缠在他家的柱子上,所以认为曾国藩是巨蟒转世,曾国藩出生后家中的一棵死梧桐树竟然重新焕发出了生命,让其祖父更加相信巨蟒转世这一梦语。而凑巧的是曾国藩患有类似“牛皮癣”一类的皮肤病,(有一说“火蟒藓”),浑身上下都是像蛇的鳞片一样的癣,所以曾国藩也相信了巨蟒转世这一梦语。曾国藩还有一个奇怪的爱好——爱吃鸡,却最又怕鸡毛。当时紧急公文,在信封口处往往要粘上鸡毛,俗称鸡毛信、鸡毛令箭。每当曾国藩看到这种信,总是毛骨悚然,如见蛇蝎,必须要别人帮他取掉鸡毛,他才敢拆读。古时候曾有这样的说法:“焚烧鸡毛,毒蛇闻气就死了,龙蛇之类,也畏惧这种气

  

重要论述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  

历史地位

  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

  

年表

  1811年(嘉庆十六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乡大平村,乳名宽一。1815年(嘉庆二十年)5岁 在家识字读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六年)16岁 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十年)20岁 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现湘乡市第一中学南校区 建有曾国藩生平研究馆 )

  1833年(道光十三年)23岁 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次年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经长沙,始与刘蓉交往。

  1835年(道光

  

藏书

  藏书堂“求缺斋”,与袁芳瑛的“卧雪庐”是湖南当时最大的藏书楼,长女嫁给袁芳瑛的儿子袁秉桢。袁芳瑛是版本目录大家,同时他又与莫友芝关系密切,都是道光、同治年间著名藏书家和版本目录学者。藏书中有宋版《庄子》及《施注苏诗》,乃罕见之书。“富厚堂”原称“八本堂”,自取“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条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忘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的家训,曾纪泽据《后汉书》“富厚如之”而改现名。“富厚堂”内,藏书曾达30余万卷,超过近代史上著名的私人藏书楼山东聊城海源阁、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浙江宋楼、杭州八千卷楼,是近代私人藏书第一楼。藏书楼建于同治六年(1867),分“公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2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

  

履历

  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但是他童年也是一个笨小孩(详见《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上部)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但是他勤奋好学,坚持不懈。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

  

纪念建筑

故居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坐落在位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与湘乡市、湘潭县、 衡山县、衡阳县毗邻,总占地面帜四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近一万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轴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体。富厚堂座南朝北,背倚的半月形鳌鱼山从东南西三面把富厚堂围住。从远看去,富厚堂好似坐在一张围椅中。周围自然环境优美,后山上树木茂密,古树参天。门前是一片较开阔的平地,平地中有小河向东流去,平地四周峰峦叠嶂,群山环抱。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曾国藩故居已被有关部门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家族成员

长辈
太高祖:曾贞桢(元吉公)
高祖父:曾尚庭(辅臣公)
曾祖父:曾衍胜(竞希公)(1743—1816)
祖父:曾玉屏,字兴阝文(星冈公)(1774—1849)
外祖父:江良济(1750—1835,字沛霖,号云峰,行聪六。原配刘氏,1750—1778,早殁)
外祖母:熊氏
父:曾毓济,字竹亭(麟书,竹亭公)(1790—1857)
母:曾江氏(1785—1852)
岳父:欧阳凝祉(1784——1869,初名鳌,又名沧溟,字福田)
岳母:邱氏(生长子牧云,字秉栓,次子凌云,字秉钧,长女适曾国藩,次女

  
曾国藩的诗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喜筠仙至即题其诗集后

清代曾国藩

昌黎圣者徂不作,呜呼吾意久寥廓。郭生近出还崚嶒,肠胃森然起丘壑。

古来文士非羸尪,各有雄心战坟索。自寻世界针孔中,别开九州造城郭。

衰叔曹尚安可论,袭貌沿声胆已薄。丈夫举步骧两龙,岂有趑趄蹑人脚。

我方僵踣瘖不前,君能践之道斯托。忆君别我东南行,挽袖牵裾事如昨。

五年奔走有骨皮,龟坼砚田了无获。时时音问相照临,语言虽甘意绪恶。

岂知今日还相逢,席地帷天共一酌。纷纷蛮触争土疆,谁能买间事笑谑。

解颜一觌岂寻常,百岁忽如扫秋箨。众木有枝草有心,殊性异涂那可度。

昨夕之炭今晨冰,转燠回寒在焱霍。弓影构似公成真,箭锋失机砉相遌。

葛亮书说虽贵和,屈原平生莫量凿。趋同造独良难兼,攘诟纳尤讵非乐。

方今帝舜明四聪,朱虎夷夔并高爵。大钟土鼓相和鸣,文字秋霜起廉锷。

号呼朋侣趋上流,聊可示强孰云弱。嗟予瞽者迷岳尘,不殖十年得毋落。

欲张汉帜标新军,要盟不从谁有诺。独者无倚同者羞,心之簸摇欲何著。

智小谋大姬所惩,偏有狂夫百不怍。移山愚叟无日休,填海冤禽有时涸。

屠龙大啖愿已虚,哆口如箕且一嚼。老筠老筠子视余,谬志诞言岂堪药。

闭门引窍号五噫,欲与秋虫斗方略。宇宙空旷时日宽,安用出膏自燔灼。

忽忆元和奇崛翁,会合联吟两鸣鹤。云龙相逐终不能,海南江东各飘泊。

彼之贤俊尚如斯,我今瞀顽当何若。与君办醉千亿场,谁道人间有纰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读李义山诗集

清代曾国藩

渺绵出声响,奥缓生光莹。太息涪翁去,无人会此情。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梅伯言归金陵

清代曾国藩

文章昌黎百世师,桐城诸老实宗之。方姚以后无孤指,嘉道之间又一奇。

碧海鳌呿鲸掣候,青山花放水流时。两般妙境知音寡,他日曹溪付与谁。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