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1339篇诗文
早年经历
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8月1日)寅时,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任绵州军事推官,已经56岁了。3年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欧阳修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
科举之路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1023年和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1030年,欧阳修再次参加礼部组织的春闱,欧阳修名列第一。同年3月11日,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在崇政殿举行。3月14日,殿试放榜,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琴论家”
欧阳修一生不
文学成就
诗文革新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宋初,在暂时承平的社会环境里,贵族文人集团提倡的西昆体诗赋充斥文坛,浮华纂组,并无社会意义,却曾风靡一时。为了矫正西昆体的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爱读韩俞文集,出仕后亲自校订韩文,刊行天下。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但他又假正了韩愈的某些偏颇。在对“道”的解释上,他把现实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体内容,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反对“务高言
曾慥(zào)《乐府雅词》序:“欧阳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
王安石:“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苏轼:“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尤展成《花间
全国现有两座欧阳修纪念馆,一座建在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上,一座位于江西省永丰县恩江河畔的永叔公园内。
安徽滁州欧阳修纪念馆
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滁州其间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这成为琅琊山文化底蕴的精髓,为了纪念欧阳修,安徽省滁州市政府从上个世纪60年代筹建纪念馆之初,就征集到郭沫若先生的亲笔题名。在新落成的纪念馆内,陈列着重塑的欧阳修雕像以及欧公生平所画的30幅画。
吉安永丰欧阳修纪念馆
欧阳修纪念馆修建于1984年。1997年,为纪念欧阳修诞辰990周年进行了陈列修改。2007年,为
老虽可憎还可嗟,病眼眵昏愁看花。不知花开桃与李,但见红白何交加。
春深雨露新洗濯,日暖金碧相辉华。浮香著物收不得,含意欲吐情无涯。
可爱疏帘静相对,最宜落日初西斜。时倾锡壶共斟酌,及此蜂鸟方諠哗。
凡花易见不足数,禁籞难到堪归誇。老病对此不知厌,年少何用苦思家。
一径入蒙密,已闻流水声。行穿翠筱尽,忽见青山横。
山势抱幽谷,谷泉含石泓。旁生嘉树林,上有好鸟鸣。
鸟语谷中静,树凉泉影清。露蝉已嘒嘒,风溜时泠泠。
渴心不待饮,醉耳倾还醒。嘉我二三友,偶同丘壑情。
环流席高荫,置酒当峥嵘。是时新雨馀,日落山更明。
山色已可爱,泉声难久听。安得白玉琴,写以朱丝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