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1615篇诗文

成就

  李纲为社稷生民安危,有效地组织了东京保卫战的城防,屡次击退了金兵。虽然朝廷不用他的建议,或者用了他的建议不久又废除,可是他的忠诚义气在士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李纲有著《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文章、歌诗、奏议百余卷,又有《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建炎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其中《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等,系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记录,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生平

早年经历
  李纲祖籍邵武,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父亲李夔,是北宋龙图阁待制。
  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进士及第。政和五年(1115年),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宣和元年(1119年),京师大水,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宋徽宗赵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抵抗金兵
  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斡离不)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

  

轶闻故事

滞留雷州
  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李纲被贬海南,因海南有黎族人做乱,就在雷州停了下来。传说李纲在雷州,寓居西关天宁寺一间一丈见方的禅房内。
  在雷州滞留约一年的时间里,李纲先后写了《论语详说》十卷、《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还写了20多首诗歌。
  李刚受既是福建同乡、又是京师同窗的湖光岩楞严寺长老释琮之邀到雷州府遂溪县的湖光岩一游。与僧月下对饮,互说世道世情,畅饮行吟。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州、雷州两府的地方志,就收有李纲在居留期间写的《天宁寺阁提花》与《赠琮师》。

贬琼一月
  建炎

  

后世纪念

李纲墓
  李纲病逝于福州后,本欲送回故乡,但是路途遥远,坎坷难行,故将李纲葬于福建闽侯县大嘉山南麓。李纲墓于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后花费十几万元整修墓园,今李纲墓已具规模,新立有诸多名人名家题跋,如王世襄、史树青、杨仁恺、郑乃珖等等;另外还有黄瑞霖亲题的“抗侵功业垂青史,经邦清名留人间”碑刻。

忠定公祠
  李忠定公祠座落于邵武市的李纲路。始建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系朱熹在邵武讲学倡修的,并为之撰书建祠碑记,后毁。宋景定间(1260年-1264年)迁建于城东行春门外。元至正十六年

  
李纲的诗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龙眠居士画十六大阿罗汉赞 其十

宋代李纲

长松森然,虬枝拂天。支颐据木,仰睇玄猿。竹树之间,方虚禅座。

我欲摄衣,往补其处。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自海外归间关万里经涉五载初抵家与诸季会饮成长句兼简邹德久昆仲

宋代李纲

楚氛未静狼烽起,翠华摇摇无定止。

谋臣猛将如云屯,坐视胡雏渡江水。我归自南时正艰,缭络间关万馀里。

问津处处皆战场,访旧往往成新鬼。伤心不忍顾浙河,故园已在荆棘底。

幸然家寓大江东,窈窕精庐山谷里。当时百口还满前,况复添丁长童稚。

衣冠南渡多流离,骨肉无虞能有几。生还已荷皇天慈,见汝更使清愁洗。

夜阑秉烛疑梦中,破悲为笑且欢喜。在原真赴鹡鸰难,玉树还许蒹葭倚。

眷言兄弟同友生,风雨鸡鸣未云已。闽山深处是吾乡,携幼扶衰又将徙。

安得庙社固根基,一使寰区尽蒙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龙眠居士画十六大阿罗汉赞 其十二

宋代李纲

敷座亲密,便于笑语。怀抱之适,怡然相顾。沥彼瓶液,注于掌中。

普润四大,一滴之功。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