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佩兰(1629 ~1705)清初诗人。字芝五,号药亭、柴翁、二楞居士,晚号郁洲,广东南海人。年近六十方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未一年,遽乞假归,结社南湖,诗酒自酬。其诗歌意境开阔,功力雄健俊逸,为各大诗派一致推崇,被时人尊为“岭南三大家”与“岭南七子”之一。 著有《六莹堂前后集》等。► 18篇诗文
梁佩兰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腊月,少年时从学于陈邦彦,攻读经史百家之学 ,他聪敏过人,记忆力强,能“日记数千言”,素有才名。顺治十四年(1657)乡试第一,此后三十年间断断续续6次赴京会试,均落第,自号漫溪叟,潜心治学,一时风雅称盛。梁佩兰每有所作,均被人们争相抄传。梁诗在当时名气极大,名公巨卿、达官贵人,都以获得他的题咏为荣。
康熙二十年(1681)冬,与朱竹垞等结诗社。康熙二十七年(1688)徐乾学主持会试,使用“通榜法”录取大批名士,梁佩兰第七次赴考,金榜题名得中进士,但这时他已是60岁的花甲之年了。朝廷任他为知县,他以年老而不赴任,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梁以留京写诗为乐,士大夫争相延请品题吟
诗作
梁佩兰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也有发泄功名失意的怨辞,间亦杂有兴亡之感。较有意义的作品是某些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章,如《养马行》、《采珠歌》、《采茶歌》、《雀飞多》、《樵父词》等。这类诗,内容清新,语言通俗,感情自然,不失为佳作,但不多见。他的大多数诗仿古的习气过重,笔调较为平淡直致。总体来看其诗成就还不能与屈、陈并论。《清史列传》等典籍及当时的名人如何巩道、近人徐世昌等则盛赞其诗。
书画
梁佩兰兼擅书画,画善山水、兰花,但并不多见;书法则以行书见长,为清初岭南书坛的佼佼者。《国朝书画家笔录》
易水悲歌动天地,荆卿入秦为燕使。秦王尊礼设九宾,殿间顾笑旁无人。
于期之头奉上殿,血光直射秦王面。取持《督亢》色仓皇,咄哉年少秦舞阳!
图穷不觉见匕首,秦王睨之环柱走。荆卿不得刺秦王,无且在殿提药囊。
为谋不成实天意,祖龙胆落荆卿死。一死可以报太子,君不见沙丘之椎亦如此。
市中宝刀五尺许,市中贾人向予语。红毛鬼子来大洋,此刀得自日本王。
王使红毛预斋戒,三日授刀向刀拜。龙形虎视生气骄,抽出天上星摇摇。
黄蛇之珠嵌刀首,百宝刀环未曾有。有时黑夜白照人,杀人血渍紫绣新。
阴晴不定刀气色,风雷闪怪吼墙壁。相传国王初铸时,金生火克合日期。
铸成魑魅魍魉伏,通国髑髅作人哭。人头落地飞纸轻,水光在水铺欲平。
国王恃刀好战伐,把刀一指震一国。红毛得刀来广州,大船经过海若愁。
携出市中人不识,价取千金售不得。我闻此语空叹呼,兵者凶器胡为乎!
中国之宝不在刀,请以此刀归红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