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1879)福建侯官人,字幼丹,一字翰宇。林则徐婿。道光二十七年进士。迁御史。咸丰间,任江西广信知府,曾坚守城池御太平军。后擢江西巡抚。同治间,任福建船政大臣,接办福州船政局。同治末,日本侵略台湾时,任钦差大臣,办理海防。曾主持开采基隆煤矿。光绪初,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筹建近代海军扩充南洋水师。卒谥文肃。有《沈文肃公政书》。► 1篇诗文
早年生活
沈家祖居河南,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雍正年间沈氏家族中的一支继续南迁至福建侯官。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沈葆桢出生于贫苦的读书人家庭,父亲沈廷枫以教书为业,亦是贫苦的私塾先生。靠每个月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母亲林惠芳娴熟勤快,不但终日替别人做女红补贴家用,而且还负责了沈葆桢童年时代的教育。她的教子方法独特、直接而有效,首先克服小幼丹的一些缺点,然后再教习《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本,教授的过程并非按书诵读而是常常讲解原因。
沈葆桢是舅舅林则徐阁楼上书房的常客,在这里,他览阅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作,在与舅舅的交谈中也开始
海防建设
沈葆桢对海防建设培养海防人才。马尾船政局创立了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马尾前、后学堂。左宗棠、沈葆桢把培育海军人才作为“师夷”之根本,其宗旨是为近代海军输送具有专门知识的各类人才。船政学堂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不但培养出许多近代工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向中国近代海军输送为数众多的将才。
沈葆桢建立起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初步改变了中国有海无防的被动局面。至同治九年(1870年),福建船政已制定四艘兵轮,加上从外国买来的三艘军舰,沈葆桢经奏准将这七艘军舰编练成队,称为"船政轮船",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舰队从此诞生。
一字诲人
林则徐有一女,才貌双全,嫁给了当时颇有才气的沈葆桢。沈葆桢年轻气盛,到处夸口,目空一切。林则徐听到别人的议论,就想找个机会和沈葆桢谈谈。
有一次,沈葆桢月夜饮酒,诗兴来了,就写了两句咏月的诗: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弯弯的一钩残月已照亮了大地,何必要那银盘一样的满月呢?沈葆桢让林则徐看诗。林则徐看后,思考片刻,拿过笔随手把“何必”的“必”字改为“况”字,使诗句成了: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沈葆桢看后,十分羞愧,因为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意思却大相径庭,由自满的口吻变成了壮志凌云的生动写照。从此以后,沈葆桢变得
故居
沈葆桢故居位于宫巷26号,始建于明天启年间,数次易主。清同治年间,沈葆桢购置这座大房屋,加以修葺居住。现为沈家后裔的住宅,是清代福州典型官宦人家大院。建筑基本保存完整,199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岸缅怀
2014年9月13日,是沈葆桢率领福建水师赴台驱日140周年,百余名来自海峡两岸的沈公后人、抗日戍台将士后人、专家学者和台湾退役海军将军团9月13日齐聚福州,共同纪念沈葆桢保台建台140周年。
“沈葆桢是福建船政主要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