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一枝花·咏喜雨

元代张养浩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渰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农民 关心 喜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为国为民,我鞠躬尽瘁、沥血呕心,求来了这一场宝贵得如玉如金的雨。老百姓空盼了好几年,今天终于有雨水把大地滋润了,也唤醒了干枯的庄稼。春天回来了,使万物欣欣向荣,令我高兴;只是逃荒的百姓,仍颠沛流离,使我遗恨。老百姓待不住了便抛家别业,灾民们受不了时才离乡背井。
我恨不得把遍地野草都变成茂密的庄稼,让河底沙石都化做澄黄的金珠。直到家家户户都生活得富足,我也算没有糟踏国家的俸禄。眼睁睁看着天灾成害无所助,让我只急得白发长满了头颅。
多谢老天爷的扶持帮助,老百姓从此没有哀叹处。但愿这大雨一连三天不停住,哪怕下得街道成了五大湖,大水淹没了所有大路,也还洗不尽老百姓这

创作背景

  这套曲子作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天历二年授陕西行台中丞。时关中连年大旱,赴任途中,曾祷雨于华山岳祠,痛苦失声,俯地不起。到官四月,“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此曲大约作于作者在陕西赈济灾民的过程中。   

参考资料:

1、 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北京:线装书局,2012:222-225
2、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575-577

赏析

  作者赴任后的一场大雨,给关中饥民带来了希望,滋润了久旱的土地,唤醒了焦枯的禾苗,万象更新,大地又充满了生机。这一切,都使作者兴奋不已。曲子起首就写作者沉浸在这种欣喜如狂的巨大喜悦中。但是,这场大雨,虽然减轻了旱魔的威胁,却无法抹去作者心头沉重的阴影。面对这“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流民,对关心人民疾苦的正直官员来说,依然是沉重的精神负担。因此,狂喜之后,作者转入无限的焦虑之中。

  在饥民的痛苦声中,作者不免寄希望于虚幻。曲中说道:“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这个愿望自然是美好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美好的愿望,只能是幻想。幻想破灭之后,跟着而来

  
张养浩

张养浩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1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愚上人归越中并木奎方舟长老

元代贝琼

天界归来亦已迟,庭松此日定回枝。山中结社无灵运,海上留衣有退之。

鹤去云霄随锡杖,龙收风雨入军持。西湖若见方舟老,为说三生梦里诗。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同半峰和尚访释云谷

明代皇甫汸

法侣逢罗什,冥心契远公。持经自葱外,结宇共林中。

石壁初经面,溪泉近始通。坐来花落后,何物解论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陶饮酒 其十五

明代魏学洢

秋风亦云厉,槁叶盈我宅。黄鸟无馀声,玄鸟有遗迹。

嗟我何规规,敢惮千与百。秋深气微寒,秋尽雪将白。

谁不悲流波,当前莫能惜。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答张助甫塞上寄怀 其二

明代黎民表

建节何年出武威,玉关不断羽书飞。颇闻熊耳收金甲,犹自天山卧铁衣。

前席再承宣室召,滞游应待茂陵归。黄山白岳堪招隐,不似长安有是非。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房陵十首 其一

宋代陈造

似闻仙伯厌乘龙,常混红尘市井中。觌面未须趄避我,褰衣无计䟕寻公。

张养浩

张养浩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