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808篇诗文酷哉武成,枉杀乐陵。一步一杖,绕堂土赪。投之池中,池水尽赤。
其妃哀号,至死不食。其指其手,拳不可擘。九院之后,小尸犹在。
骨碎肉烂,绯袍金带。一袍有靴,一髻有解。哀哉呜呼,此儿何罪。
贼人之孤,负人之托。毒如豺狼,险如溪壑。身自为孽,其子受之。
扼咽蒙头,连颈横尸。报应如此,其来勿问。与其自杀,不容尺寸。
我哀其愚,作为此诗。永贻厥鉴,勿为险欺。
猛难当。忽寒砧四起,槭槭逼新霜。古戍烟深,洞庭波皱,但觉摇落堪伤。
前村晚、频添秋色,舞西风、低衬夕阳黄。煮茗僧烧,行苔客践,一味凄凉。
且喜无边绚烂,便凋零如此,犹剩文章。地纵荒寒,天还酝酿,忍令飘向芦塘。
堪慰藉、诗人老境,艳秾华、安顿白云乡。羞买胭脂描画,浪说花王。
沛公三尺剑,欲溺章甫冠。莫致鲁二生,佐命惟彭韩。
举世尚功利,有若蜹慕酸。末造不可支,问玺生雄奸。
真人握赤符,援臂鼎再安。灼知受病源,极力回狂澜。
异时南阳亲,缘附攀龙翰。矧如吾子陵,久要平生欢。
何至变姓名,坐钓七里滩。三聘始一往,矫矫如孤鸾。
惟知贵天爵,不羡人间官。欲为故人留,终愧负素餐。
而况故人情,安保不易阑。君房真痴人,乃欲相控抟。
醉后偶伸足,岂料星象干。始知市朝隘,不及山林宽。
归来富春山,山色终耐看。岂无秦山商,亦有周溪磻。
出处虽不同,同在济世难。先生意有在,未易浅近观。
东都贵节义,公实闿其端。流风数百载,犹足愧老瞒。
云台不可画,汉史不可刊。至今桐江鱼,不上俗士竿。
纷纷往来舟,含羞登公坛。口虽强模写,颡泚胆亦寒。
世代山云移,功业山花残。惟有东西台,终古青巑岏。
孤霞冠山椒,明月流清湍。高人不可见,慨古空长叹。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