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登百丈峰二首

唐代高适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上登上百丈峰,远眺那燕支山道。
高山上,汉兵遗留下来的堡垒高耸入云天;胡地的天空旷远苍茫。
遥想当年霍将军,连年在此征讨匈奴。
匈奴终究没能灭绝,这孤寒的高山空自承受着这些纷乱的事实。
如今只见大雁高飞而过,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伤怀。

晋武帝轻忽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拔之事,没有废除惠帝;惠帝登基后,晋朝终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中原地区豺狼当道,胡人常常南下入侵。
全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胡人们妄自称尊。
现在白庭地区还冲着青阳门的方向。
名利之场的事是不值得去追问的,且看那晋朝的君臣,无

创作背景

  《登百丈峰二首》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至十二载(753年)间。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冬之际,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和河西两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充任掌书记之职。高适先到了武威,再去陇右节度使管辖的临洮。这组诗当作于高适在武威之时。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88-92

鉴赏

  这两首诗描写了作者登上百丈峰的所见、所思,境界阔大而高迈。第一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营垒、胡天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日的战争以及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诗人登山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百丈峰的山景,而是曾经为匈奴长期占据、汉兵多次征讨的燕支山,可见诗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为游览,而是想要观察边疆关隘的地势,思索文治武功的才略。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有感慨昔日战阵已不在,如今胡兵仍猖撅之意。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诗人思前想后,对霍去病征伐匈奴的赫赫功勋不由感慨良多。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诗人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江陵望幸

唐代杜甫

雄都元壮丽,望幸欻威神。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
风烟含越鸟,舟楫控吴人。未枉周王驾,终期汉武巡。
甲兵分圣旨,居守付宗臣。早发云台仗,恩波起涸鳞。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唐代李白

去国客行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
觉罢揽明镜,鬓毛飒已霜。良图委蔓草,古貌成枯桑。
欲道心下事,时人疑夜光。因为洞庭叶,飘落之潇湘。
令弟经济士,谪居我何伤。潜虬隐尺水,著论谈兴亡。
客遇王子乔,口传不死方。入洞过天地,登真朝玉皇。
吾将抚尔背,挥手遂翱翔……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咏史 其二

元代吾丘衍

歌风台上凛英雄,玉斗鸿门事已空。何事封侯先雍齿,可怜纪信竟无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曲阜谒少昊陵六韵

明代于慎行

白帝传遗迹,穷桑访故城。丘陵何代筑,碑石几时倾。

凤纪金天岁,虹分华渚精。人烟连圣里,鸟雀识官名。

落日荒原冷,悲风古木平。祇令郯子国,百世溯宗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毛生瑞香

宋代胡寅

久雨妨园涉,奇芬待客吹。
今朝搴翠幄,晴日丽繁枝。
一一花相簇,翩翩蝶未知。
薰篝蒙紫锦,香过每轻披。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