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高楼上我借酒抒怀,遥望云水相隔的那一方。
云间山峰依稀笼罩着大海的雾气,岸边的红枫远映着赤城山的殷红。
双飞的日月显得那么的神采奕奕,破碎的山河等待着补天的女娲。
我白白学了屠龙的本领,如今却束手无策,可是我的宝剑却在跳跃, 并闪烁出冰冷的寒光。
注释
一览楼:位于作者家乡松江城内。
危:高。
樽(zūn)酒:杯酒,此指代借酒抒怀。
蒹(jiān)葭(jiā):原意指芦苇,《诗经》中有《蒹葭》一篇,此指代思念南明政权。
云麓(lù):云山之意。
该作一开始,以赋笔展示了诗人的登高赋诗。这里的“蒹葭”出自《诗经·蒹葭》,诗人借此透露出他对“潇湘一涯”的深深怀念。至于“云麓”、“岸峰”,则以优美的笔调,工整而又对仗地写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感观。乍一看它是顺“南望”而展开,其实在它的背后,包含着一层更深的含义。从历史上看,自从南京弘光倾覆之后,明“唐王”在黄道周、郑成功父子的拥戴下,于福州继皇帝位,改元隆武。明“鲁王”在张国维等的拥戴下,也在浙江绍兴“监国”。在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了两个明朝皇帝,这也就是诗的颈联所说的“双飞日月”。显然,诗人“南望”而浮现在眼前的,更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对隐藏在海雾、丹崖背后的那两个抗清政府的深深眷恋。明白了上述含义,“双飞日月”、“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30篇诗文
良会不可数,其如缱绻情。昨方愁近别,今再叙平生。
道义大纲重,文章小技轻。气横天地塞,心与圣贤并。
伟矣三才秀,隐然千里城。交游怜志合,身世际时亨。
遣兴诗难就,开怀酒迭倾。玉壶宜太白,石鼎伏弥明。
入夜景方寂,送凉风最清。一庭孤烛影,满院秋蛩声。
林籁起萧瑟,泉琴滴淙琤。村村鸡犬静,处处仓箱盈。
赤子方含哺,蠢苗乃弄兵。天王赫斯怒,大将亲于征。
霜月悲笳鼓,蛮烟捲旆旌。君仁自无敌,师直则有名。
虞舜当盛世,周宣复中兴。雍雍干羽舞,赫赫江汉平。
义断似秋杀,仁涵如春行。飞书献耒捷,勒石观厥成。
慨此雕椎陋,尽将冠冕更。铙歌正杂遝,大雅尤铿鍧。
宁使愚蒙诧,要令奸宄惊。文脩武事偃,主圣臣僚贞。
岂知邂逅会,传作升平鸣。宪府居要地,先生早蜚英。
三边入谈笑,庶事归经营。倚玉兼葭质,倾阳葵藿诚。
牧民愧黄霸,抗疏怀匡衡。白日指心誓,青天梦手擎。
更期尽忠荩,岂谓贪宠荣。草草赓佳句,匆匆计去程。
惟胶可投漆,匪石堪报琼。明日即分袂,几时重订盟。
怜予才袜线,羡子器梁楹。肯药膏肓疾,幸书佩服铭。
篇章叠长短,学术兼博精。培塿尊华岳,潢污让蓬瀛。
功名草头露,富贵耳底莺。坠绪纷远绍,狂澜矻孤撑。
薄俗迷蕴玉,古人易结缨。酒酣兴已尽,一笑寒江横。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