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纵笔三首·其三

宋代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闲适 心情 豁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来的粮船未到,近来米贵如珍珠,半月不知饱和醉,这肚子好萧条好清苦。
好在明天是祭灶日,难得这年末岁尾,东家宰鸡,烤肉,备酒,定会饷我祭肉醉一回。

注释
祀灶:祭灶神,古代五祀之一。汉以前祀灶在夏天举行。后传说汉代阴子方腊日晨见到灶神,并以黄羊祭之,因而大富,逐以腊日为祀灶日。旧时风俗多以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祀灶日。
膰:古代祭祀用的烤肉。这里“膰”当动词“馈”,进食于人。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59-460
2、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277
3、 韩林元.历代名人谪琼诗选注.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20-21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大诗人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治所在今广东儋县西北,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且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59-460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和儋州人民的深厚感情。起句写北方船只不到,儋州米价贵了起来,有“米珠薪桂”之慨。儋州当时耕种落后,产米很少,苏轼《和陶劝农六首》小序说:“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杭稻,不足于食。”所以“北船不到”,米价高涨是必然的。次句写在上述情况下,诗人半月不得醉饱,这也是实况,参看他在儋州的其他诗作可知。后二句写第二天是东邻祭灶之日,他们和诗人感情极好,会以祭品相饷。膰,本义为祭肉,这里作动词用,指送祭灶品,即送“只鸡斗酒”。“只鸡斗酒”,语出曹操《祭桥玄文》,切合祭品,用典精当。上二句写诗人自己的窘况,也写儋州的环境;后二句写诗人对邻人的信赖,从一件具体小事侧面反映他和儋州人民感情的深厚。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是以直截之笔写真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3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雪后寻梅

宋代顾逢

寻梅不惮路程赊,行遍山边与水涯。
几处树头残雪在,只疑昨夜又开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再赠唐荆川二首 其一

明代王立道

厌看城市每移家,背郭园庐十里赊。为觅渔竿仍种竹,恐妨瓜地罢栽花。

病烦送客携孤艇,手校藏书过五车。草就玄经谁与授,知君弟子有侯芭。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十一月进历王府与世殿下联句 其二

明代祁顺

佳气氤氲拥禁闱,扶桑日色晓熹微。春随白雪来诗笔,喜逐红云上衮衣。

蔼蔼漏声催晓箭,重重恩宠出天扉。藩臣有幸承恩遇,玳瑁筵前尽醉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明季咏史十三首 其五

清代张笃庆

遗诏何曾立九嫔,汉家倾国李夫人。龙髯此日方长痛,鹤御经时未即真。

长信宫中犹却辇,朝元殿上已批鳞。深心终是资元老,免使垂帘溷紫宸。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失题三道

宋代苏轼

木落沙明秋浦,云卧烟淡潇湘。
曾学扁舟范蠡,五湖深处鸣榔。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