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宋代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抒情 思念 愁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三更时分,夜雨点洒在梧桐树叶上,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我从好梦中惊醒,梦中场景再也找寻不到。睡在竹席上,感受到夜的微凉知道秋天已经来到,更是听到寒蛩不停地叫着,似乎在催促妇人快纺布。
梦中来时的路是那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酒杯面前一定有询问你的人,是为了诉说离别之后的心绪。

注释
木兰花令: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名四句三仄韵。
造口:又名皂口,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处,滨赣江。
子由:作者弟弟苏辙之字。
才叔:不详。
三更:夜半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八月。是时,作者由定州贬往英州(未至,又贬)、惠州。途中,经江西虔州。八月七日上惶恐滩,抵虔州,登郁孤台,夜宿造口。三更半夜,被雨惊醒。即历史陈迹,怀思古幽情,陈处境之凄凉,寄兄弟之深情。

  

参考资料:

1、 石声淮.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76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184-1185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全词点化运用前人词句,巧妙传达了思弟之离情苦。寓情于景,于物有情;如夜凉知秋,如寒蛩促机;朴中见真,实中见情。然而,仍不免有“惊魂未定”,“岂谓天幸,得存此生”的余悸潜于词中。

  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词是从“梧桐叶上三更雨”写起的。他巧妙地点化运用了唐代温庭筠《更漏子》词来抒发其贬怨离情的。词是这样写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无独有偶。也正是夜半三更,一场秋雨,惊破了东坡的梦魂。温说:“不道离情正苦”,作者说:“惊破梦魂无觅处”。除了“离情”,他眼前一切皆空。京都无处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3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二箫

明代释函是

惨冽纷晨影,凝华冻晚飙。连光摇暖幌,含曜落寒潮。

不借投虚隙,何劳映碧霄。一回幽对暇,寥廓静尘嚣。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王郎中 其六十五

唐代钱珝

橹慢生轻浪,帆虚带白云。客船虽狭小,容得瘦将军。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玩月

唐代颜真卿

喜嘉客,辟前轩。天月净,水云昏。 ——颜真卿
雁声苦,蟾影寒。闻裛浥,滴檀栾。 ——陆羽
欢宴处,江湖间。 ——皇甫曾
卷翠幕,吟嘉句。恨清光,留不住。 ——李崿
高驾动,清角催。惜归去,重裴回。 ——皎然
露欲晞,客将醉。犹宛转,照深意。 ——陆士修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高士颂九十一首 其六十九 高恢

明代黄省曾

高恢总发,道德是求。伯鸾齐志,泉石胥游。东飞西驻,歌以写忧。

形容万里,远蹈同流。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丰田途中

清代朴齐家

入谷青丝马,春风时一鸣。山花樵更发,河柳卧还生。

蔼蔼村边雨,迢迢原上耕。五云如可觌,凫舄去朝京。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