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一萼红·古城阴

宋代姜夔

丙午人日,予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堂下曲沼,沼西负古垣,有卢橘幽篁,一径深曲。穿径而南,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或红破白露,枝影扶疏。着屐苍苔细石间,野兴横生。亟命驾登定王台,乱湘流,入麓山,湘云低昂,湘波容与,兴尽悲来,醉吟成调。

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
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羁旅 伤怀 友人 咏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丙午年的人日,我客居在长沙观政堂。堂下有一个曲形的池沼,池沼西是古墙。生长着卢橘和青竹,一条小径曲折幽篁。穿过小径南行,有官府种的几十株梅花。有的花蕾像花椒,有的花蕾像豆粒,有的稍露浅红,有的微显白色,开放得美丽动人。走在长满苍苔的小石间,顿时兴趣大发,我于是立即决定登古老的定王台,又横渡流湘江,登上岳麓山,站在高处望见湘江上楚水山水相绕。不禁悲从心起,我醉吟成此词。
一片官府的梅树林,倚傍着古老的城墙。花苞刚刚露出,尚无法摘下。池塘上的冰凝固如胶,墙角的积雪要化去了。天空中轻云浮荡,意气沉沉。我们曾共同拄着翠竹的手杖,愉快地在竹间小道漫步,一路上笑声不断,惊起了睡在

创作背景

  据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这首词“托兴梅柳,以梅起柳结”当是继《浣溪沙》(客山阳)之后第二篇记合肥情事的词章,为淳熙十三年(1186年)客居长沙游岳麓山时所作。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729-1731页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 :第238-239页

赏析

  白石此词作于三十二岁,当时客居长沙。词中抒写怀人之思及飘泊之苦。据夏承焘《姜白石系年》,这是白石词中最早的怀念合肥情侣之作。白石青年时在合肥曾结识姊妹二人相交情深,后来却演化为一场爱情悲剧,使白石从此郁郁寡欢,刻骨相思。白石与合肥情侣初识合肥赤兰桥,其地多种柳,分手时为梅开时节,故白石词写及梅、柳,均与此一段“合肥情事”有关,由梅、柳而忆及旧日情侣,抒发一种绵绵不尽之相思之情,成为白石的一种思维定势和其词的一种惯性情绪。

  小序记作词缘起。丙午即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人日是正月初七。长沙别驾指湖南潭州通判萧德藻,当时白石客居其观政堂。堂下有曲池,池西背靠古城墙,池畔植有枇杷竹林,曲径通幽。穿径南行

  
姜夔

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3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初春济南作

清代王士祯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春景 春天 喜悦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贵溪翠颜亭二首

宋代毛滂

船中自带红泥灶,亭上亲煎白乳泉。
唯有溪山知此意,水风吹面晚萧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与公诩游西禅新阁

宋代沈辽

清溪水浮青油幕,漾漾轻舟上西郭。高林参天转山脚,山上黄叶山前落。

西禅道人屹重阁,松风泠泠半天作。左江右湖若可酌,青山四围走巘崿。

道逢支遁蹑禅屩,方水幽寻同一噱。世事区区为名缚,生死去来一丘貉。

不如林间寄冲漠,笑傲高明秋气索。日斜回舟兴不薄,有意重来何用约。

吾归南冈若孤鹤,新月纤纤下帘箔。坐想行台夜更乐,桥下水声鸣凿凿。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孟春廿七夜集写叶山房赏灯奉和云淙先生大韵 其二

明代陈邦彦

槛外新红取次增,兰缸点缀复相仍。酒酣试倚前檐望,道是花枝是綵灯。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再次前韵

宋代胡寅

经年与花别,花意不相忘。
绰约素情在,扫除时世妆。
楚人轻剪伐,北客护垣墙。
半树竹亭亚,几株溪水阳。
可模非绝代,难学是生香。
当结珠宫伴,休吹玉笛长。
赏心甘烂醉,被恼漫颠狂。
正当映乔岳,未应浮碧湘。
松筠共潇洒,雪月佐辉光。
自保孤根暖,宁随百草芳。
远天方绚白,细雨便垂黄。
佳实收功地,君羹必可尝。
姜夔

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