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夏禹光辉的业绩已翻过三千余年,眼前只剩下寒鸦数点。倚着秋树缄默无言。江河改道,高山变成深谷。在这漫长的三千多年里,幽云出谷,怪雨挥鞭。湿漉漉的萍藻,还悬垂在那根梅梁之间,趁夜深人静,它曾飞入湖底,跟凶龙进行过一场鏖战。雁群飞起,把一行大字写上蓝天。那一行行文字,莫非就是当年夏禹藏在山中的宝贵书篇。
映着西窗,我们相向而坐,故人难得有这次意外的会面。剪去灯花,与友人深居夜语。长满苔藓的断残古碑,禹庙发现的古文物,重现人间。霜叶已经凋零,惟有青山任随晨雾夕烟之变化而不改其色。漫想春日祭祀夏禹时的热闹场景:岸边停着画舫,彩绘的旗帜招展于喧哗的赛鼓声中。
与同人相比,吴文英的词被认为是“晦涩难懂”。其原因有二:其一于叙写方面往往将时间与空间交错杂揉,其二于修辞方面往往但凭一己直觉加之喜欢用生僻典故,遂使一般读者骤读之下不能体会其意旨之所在。但若仔细加以研读,寻得入门之途径,便可发现吴词在“雕缋满眼”、“晦涩”“堆砌”的外表下,确有一片“灵气行乎其间”,而且“立意”之“高”,“取径”之“远”,也是确有一份“奇思壮采”。
冯深居,名去非,南宋理宗宝祐年间曾为宗学谕,因为与当时的权臣丁大全交恶被免官。与吴文英交往颇深。因此,这首词中颇有言外之深意存焉,这由冯氏之为人及其与吴文英之交谊可以推知禹陵则为夏禹之陵,在浙江绍兴县东南之会稽山。在吴文英家乡附近。所以吴氏
参考资料:
上阙写登禹陵所见所感,造语深奇幽邃,既写实又写虚,虚实结合,古今变幻,多处用典,插入了词人丰富的主观想象。“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两句怀古,“三”字与“千”字,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字,词人同时使用两个,使全词笼罩在历史沧桑感之中。“无言”一词,写出了词人自身拥有不忍明言、不可尽言的痛苦。于是借助登禹陵怀古的机会,抒发自己的感慨。“倦凭秋树”中的“倦”字,可能是因为白日登临的疲倦,但是这句词紧承首句“三千年事”,所以词人负载的,还有几千年来人类在忧患劳生中感受到的疲弊。而词人能够倚靠的,仅仅是一颗萧瑟凋零的秋树,所以说“无言”。
“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三句呼应片首,说夏禹的丰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404篇诗文
轸,四星似张翼相近,中央一个长沙子。左辖附两星,军门两黄近翼是。
门下四个主司空,门东七乌青丘子。青丘之下名器府,器府之星三十二。
以上便为太微宫,黄道向上看取是。
秋江有古潭,开自无极先。飞流挂北斗,灵源通上天。
阳潜含浑浑,阴闭入玄玄。深浅沧桑外,浮沈宇宙边。
洞明空地底,虚大贮天圆。日月含黄道,星辰泳紫躔。
脉通青嶂骨,文烂玉霄笺。河汉清无敌,沧溟势欲连。
镜平飞组练,珠抱睡蜿蜒。马饮河图出,龟呈洛数全。
嫁蟾桥度鹊,入鸟镜窥鸾。河伯羞夸大,秦鞭浪欲填。
寿筹逢海屋,仙乐洞庭弦。雪艇寒无恙,星槎夜欲编。
一虚空碍滞,万象讶森骈。孕秀生豪杰,高门得世贤。
忽逢江上老,疑是水中仙。湛一心源寂,澜翻舌本悬。
诗怀倾浩荡,道体见渊泉。浊激尘滓散,冥窥混沌穿。
暮春陪点浴,清夜共熹沿。淡薄交情古,光明夜气鲜。
灵均曾种芷,茂叔为栽莲。白发欺明月,愁心散紫烟。
羊裘霞外钓,渔笛月中舷。严濑名高斗,愚溪唾积渊。
随波岂吾事,浮海竟谁缘。机外鸥三点,间中鹭一拳。
榻篷来鹤梦,歌棹动龙眠。世态随阳雁,尘根脱壳蝉。
濯缨呼孺子,鼓枻斗婵娟。海若低偷眼,冯夷醉拍肩。
谈玄惊鬼胆,话妙破天权。夙好罗浮客,呼来不上船。
菜园宽似海,醉笔大於掾。运泰肥三极,歌传满大千。
傍花眉展秀,见酒口流涎。乐水心元癖,寻山意亦便。
正冠来入社,润笔不须钱。治世三生佛,闲官一味禅。
著书深闭户,共尔磨兜坚。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