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悯农二首·其一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4-355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参考资料:

1、 严正道.李绅《古风二首》三辨.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赏析

  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

  
李绅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1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车行诗

宋代许及之

稳如江海迎潮上,险似虚空逐电行。纵使中原平似掌,我车只作不平鸣。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黄湾述怀二十二韵寄钱思复

元代贝琼

海岱初云扰,荆蛮遂土崩。
王公甘久辱,奴仆尽同升。
远将妻子,端居谢友朋。
草堂森苦竹,瓜圃蔓寒藤。
地尽山光断,天昏海气蒸。
夜深常畏虎,秋后更多蝇。
鹤发愁难理,乌皮懒自凭。
娉婷羞不荐,龌龊怯先登。
拔剑歌谁和,闻笳寝复兴。
过逢欣已绝,疾病恨相仍。
自拟秦民去,重烦鲁使征。
吹毛多见谪,刺舌尚须惩。
耆老惟君在,文章对客矜。
才全怀白璧,道重比朱绳。
虎榜名非忝,鸡林价尽增。
极知童子陋,深愧大巫称。
最忆春停骑,高谈夜剪灯。
病驹终弃掷,生鹘必飞腾。
迹已从信屈,时多任爱憎。
赋诗闲莫废,好事老犹能。
汉月今频满,天河本自澄。
山阴有孤棹,雪下兴还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百川前辈韵赠春到园主人

清代章秉铨

逃佛西崦日鼓悬,禅狐山鬼也周旋。观河面皱飞腾日,理发心长跌宕年。

事去已随秋叶脱,愁来还似夏蚕眠。红牙班管都无赖,欲学成连竟刺船。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燕来巢

宋代方岳

吾贫自无家,客户寄村疃。
槿篱月三间,荒寒天不管。
燕亦何所闻,乃於我乎馆。
岂以菊未莎,而有竹可款。
不叩富儿门,宁为老夫伴。
此意殊可人,然亦似吾懒。
所须半丸泥,不费一秉稈。
云胡及风薰,相宅无乃缓。
勉哉尔翁姥,坐席宁暇暖。
主人当贺成,落以晴云碗。
李绅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