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书院二小松

唐代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
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注释
秋烟:特指植物,比绿树、绿草等聚于一处,遥看之下,如堆烟。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41-1242页

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

  
李群玉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 2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雉子班

南北朝吴均

可怜雉子班,群飞集野甸。文章始陆离,意气已惊狷。

幽并游侠子,直心亦如箭。生死报君恩,谁能孤恩眄。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清明有怀

元代陈天锡

春愁禁客况,夜梦绕天涯。淑景随流水,归心逐暮鸦。

看书翻蠹叶,抚案落灯花。怅望松楸远,登临起叹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贺新郎 作家书竟题范龙仙书斋壁上芦雁图

清代陈维崧

漏悄裁书罢。绕廊行、偶然瞥见,壁间小画。一派芦花江岸上,白雁濛濛欲下。

有飞且、鸣而悲者。万里重关归梦杳,拍寒汀、絮尽伤心话。

挨不了,凄凉夜。

城头戍鼓刚三打。正四壁、人声都静,月华如泻。再向丹青移烛认,水墨阴阴入化。

恍嘹呖、枕棱窗罅。曾在孤舟逢此景,便画图、相对心犹怕。

君莫向,高斋挂。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讲堂前种竹旧极盛茂近为

唐代王翰

袅袅庭下竹,移根自当年。时沾雨露滋,近砌摇芳妍。

持此冰霜操,岁寒心特坚。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书药舟,为湖州沈玉泉架阁赋

元代张昱

溪上香吹白藕花,沈郎舟楫自为家。双鬟荡桨乘流去,小榼留人易日斜。

采得绿荷成野服,博来红米是丹砂。綵鸾韵写松烟墨,不与青蛇道士赊。

李群玉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