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深虑论

明代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

赏析

  这是一篇史论。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史实,指出历代君王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的问题,但却将原因归结为非人智能所虑及的天意。论证“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使之“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应的办法。

  本文系针对明初的政治形势而提出的治国方略。明代建国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和加强统治,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盛世”之下决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潜在的危机。作者就历代兴衰的史实,提出了有关长治久安的积极性的建议。

  文章的开始先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

  
方孝孺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4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华阳吟 其十八

宋代白玉蟾

片饷工夫炼汞铅,一炉猛火夜烧天。忽然神水落金井,打合灵砂月样圆。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别焦瑜

元代刘崧

故人异县至,晨款林下茨。感此丧乱馀,会面非有期。

土锉寒无烟,木榻坏不支。坐起谢再三,艰难方在兹。

远怀若为浣,宴劳礼则宜。邻酒忽告罄,虚觞但空持。

娈娈秋菊花,蓬茆翳幽姿。君子惕驰骛,庶以善自怡。

天长远山没,日晏寒江迟。送子出门去,怅然从此辞。

大哉天地间,委顺复奚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小临海曲(十首。一名《洞庭曲》)

元代杨维桢

潮来神树没,潮归神树青。
云里天妃过,龙旗带雨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清凉山秋夜听儿元灿弹琴

明代谢榛

吾儿解幽事,露坐一弹琴。声落石崖迥,兴当秋夜深。

潭龙乘月色,山鬼傍松阴。飒飒天风起,清商满翠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莺啼序 凤凰山怀古

清代张景祁

长云暗屯树顶,看千峰互抱。踞江势、包络重关,艮岳遥对烟表。

翠华去、销金梦歇,苔荒辇路栖残照。有何人,慨念禾油,故宫凭吊。

浙脸南来,汴水渡马,把朝廷换小。溯佳谶、棋局黄罗,九宫旋见星曜。

忍偏安、临淮半壁,怎挽得、银潢倾倒。剩飘零,箫鼓声中,晚春花鸟。

旄头望远,剑血浇凉,怅佩环信杳。蓦转眼、碧收天水,电影泡影,岁月销沈,古愁多少。

铜山铸泪,铜驼埋恨,珠筵明拥樊楼火,已金瓯、响压襄城炮。

龙飞驭绝,谁闻夜柝虾蟆,更逐漏点频报。

空山凤去,几阅兴亡,尚劫灰未埽。恁慷慨、狂敲如意,盼断西台,野烧寒燐,乱烟衰草。

苍凉片石,玉钩斜畔,鱼镫光冷鸳瓦碎,唱秋坟、酸咽松风啸。

何堪说与年年,雨泣冬青,杜鹃尽老。

方孝孺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