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塞上曲送元美

明代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
元美出行之时,正当拂晓,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注释
塞上曲:古乐府诗题,以唐代李白、王昌龄诸作最为著名。
元美:即王世贞,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
羽:指羽书或羽激,为古时征调军队或用于军事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创作背景

  《塞上曲送元美》是一首送别诗,明代中期,边事屡起,北方的鞑靼多次入侵,直接威胁国都北京,诗人和王世贞同为明“后七子”领袖,友谊笃深,诗人作此诗送别王世贞奔赴前线,并勉励其勤劳边务,以分国忧。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明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10:324
2、 葛景春 蔡树春.新编千家诗 咏月古诗百首:海燕出版社,1990.11:207

赏析

  开篇“白羽”两字就点明边塞军情紧急,古时军事文书插上鸟羽,表示此书十万火急,须像飞鸟一样迅速传递,故称羽书或羽檄。“霜”字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而且还暗含形势险峻的意味。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带着那份如含严霜的羽书,冒着塞外的寒风策马飞奔的画面。

  第二句“胡烽不断接长安”,“胡烽不断”形象地点明外族屡侵边境。长安是唐代国都,“接长安”应前句“出塞寒”,表示边境频频告急,战报直入朝廷,军情之峻急尽在不言之中。

  诗的前两句给全诗笼罩上紧张的战争气氛。这两句用战争所特有的镜头——羽书、胡烽,极写边事严重,句式急促,紧迫之感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军士出征应战。“城头一

  
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14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乱后过流沟寺

唐代白居易

九月徐州新战后,悲风杀气满山河。
唯有流沟山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韵咏芍药酬雪湖

明代谢迁

春来玩芳浩无尽,凌乱秾华与时竞。最怜红药殿馀春,当阶凝露埃尘净。

林塘一径斜通幽,煖风扇动烟雾收。佳人懒妆日高起,翻身欲舞低含羞。

翠钿步摇纷可撮,霞佩玲珑欲霏屑。未须金带围已奇,独占瑶台地尤绝。

养花天气阴复晴,缃帘半捲虚窗明。玉缸春酒舌不饮,蔗浆茗椀真双清。

君家池馆旧分种,两地相望人比重。酒杯无分亦颇同,花前想见吟肩耸。

看花莫论媸与妍,閒中适意俱悠然。夏莲秋菊各随偶,对景且复陶馀年。

花开花落等閒过,世事如花漫高卧。赏心无惜杖藜频,君若歌时我来和。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涂阳八咏 其二 富谷晴云

明代唐之淳

溶溶谷中云,西来复东去。云归人未归,朝朝望云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再送正仲

宋代梅尧臣

拟君杜鹃花,发当杜鹃时。
朱袍照白日,光彩生路岐。
自比青鼠爪,中心如乱丝。
丝乱复不理,况复远别离。
倾觞恨不深,立马恨不迟。
千山从此隔,三岁或前期。
尔後各寄书,空识满纸辞。
非如笑言乐,但有牵怀悲。
念昔苏与李,徘徊问何之。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其二十六 野人庐

宋代苏辙

野人三四家,桑麻足生意。试与叩柴荆,言辞应有味。

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