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唐代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写景 抒情 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岭是广阔天空与大地的分界,远离故乡只看得到无边的白云。
洛水两岸风光何其美丽,这里的重山雾瘴难以忍受。
你可渡过那风高浪急的南海,北边归去衡阳的大雁阵阵。
两地间隔着遥远的距离,何时才能面圣明君呢?

注释
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越南乂安省荣市)。
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3-54页

赏析

  首联即切题“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是描写过大庾岭的情景。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之闳浑无穷。然而这脚下的山岭却是个分界线,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风土人情大不一样了。此时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觉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飘浮不定的云朵,不知去往哪里。“见云白”,是诗人对岭南的第一个印象和感受。我国古代诗歌中“白云”和“游子”有某种联系,如“浮云游子意”等。诗人利用这传统的表现手法,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

  颔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诗人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

  

创作背景

  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  

参考资料:

沈佺期

沈佺期

沈佺期(约656 — 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 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17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怀四首

宋代陈师道

小雨断复续,回斜落晚风。
寒心生蟋蟀,秋色傍梧桐。
草与遥山碧,花欺晚照红。
口须谈世事,目已失飞鸿。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同吴心云避暑

宋代顾逢

寺在深山里,轩窗面面嘉。
画图看水石,僧供款茶瓜。
台蚁搬生饭,池鱼喷落花。
何人溪上住,竹林两三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杨晟参政还福建

明代杨士奇

杨子河南俊,诗书夙所务。蚤膺大廷选,从事玉堂署。

步履循周行,居心在忠素。抽毫立螭陛,鞠躬谨常度。

济济近侍班,娟娟水玉柱。一朝起高擢,万里南闽路。

大藩开海隅,卓卓挺疏附。寒操凛清严,春阳播温煦。

八郡五十邑,讴歌出黎庶。丈夫千载志,功业及时树。

肯堕尘俗流,甘同草木腐。念子予故交,仳别岁已屡。

耳熟道路言,良慰心所慕。玄冬十一月,风凄气寒冱。

朅来一晤对,告归复何遽。因诗寄深衷,勉植后来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将游陈山三首 其三

明代林光

看山劳作梦,细雨果今晨。诗思空泉涌,狂心自鸟驯。

盘蛇先洗石,龙母信通神。暗惜繁花落,春光过七分。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沁园春

宋代张继先

急急修行,细算人生,能有几时。任万般千种风流好,奈一朝身死,不免抛离。蓦地思量,死生事大,使我心如刀剑挥。难留住,那金乌箭疾,玉兔梭飞。
早觉悟、莫教迟。我清净、谁能婚少妻。便假饶月里,姮娥见在,从他越国,有貌西施。此个风流,更无心恋,且放宽怀免是非。蓬莱路,仗三千行满,独跨鸾归。
沈佺期

沈佺期

沈佺期(约656 — 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 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