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夕酒醒

唐代皮日休

四弦才罢醉蛮奴,醽醁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宴饮 愁苦 咏史 怀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乐曲刚停就醉倒了我这蛮奴,酃醁的余香飘散在翠色酒炉。
半夜醒来照明的红蜡快燃尽,蜡脂融泪变成一枝美丽珊瑚。

注释
春夕:春天的夜晚。
四弦(xián):指琵琶,因有四根弦,故称。这里代指音乐。罢:停止。蛮奴:诗人自称。宋以前男女皆可称“奴”。皮日休是复州竟陵人,竟陵春秋时楚地,中原地区称楚为“荆蛮”,故诗人自称“蛮奴”。
酃醁(línglù):又作“酃渌”,古代的一种美酒,也称“酃酒”。酃,地名,在今湖南省;醁,美酒。馀(yú):残留。翠炉:翡翠色的水炉。
蜡:蜡烛。

赏析

  此诗从“四弦才罢”、蛮奴醉倒落笔,不正面描写宴会场面,但宴会气氛的热烈,歌伎奏乐的和谐悦耳,朋友们举杯痛饮的欢乐,诗人一醉方休的豪兴,无不透过语言的暗示作用流露出来,给人以想象酒宴盛况的余地。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比正面直述既经济而又含蓄有力。“蛮奴”上着一“醉”字,煞是妙极:既刻画了诗人畅饮至醉的情怀,又表明酒质实在醇美,具有一股诱人至醉的力量;这“醉”字还为下文的“醒”渲染了醉眼蒙眬的环境、气氛。当诗人一觉醒来,“翠炉”的酒气仍然扑鼻,“馀香”诱人。这个细节,不仅写出了酃醁质量高、香味历时不散的特点,而且点出了诗人嗜酒的癖性。在古代,不得志的正直之士,往往和酒结下不解之缘。这里,诗人虽只暗示自己嗜酒,但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皮日休中举之后。当时唐朝已进入末期,社会政治腐败,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皮日休以诗的形式来重提这一教训。  

参考资料:

1、 邓光礼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97-1098
皮日休

皮日休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4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寿瀛麓叔六十

明代顾枟曾

百年诗礼姓氏扬,吾叔应期侠骨香。恬愉不染名利场,高怀岂羡青紫光。

宅旁名园似辟疆,乔松修竹开芝房。清池曲径窈窕廊,图书插架琴横床。

玄言清啸日载阳,烹鲜击肥佐舞觞。起颂祖德纷流芳,众宾满座月满堂。

双榆历历清溪庄,庄前泛波朱雀航。庄后穿林接混芒,先公手种松柏苍。

朱云上殿请尚方,传笏已随弓箭藏。百年耆旧似长康,勤斯堂上遗缥缃。

纵横万轴余丹黄,子孙守此应发祥。一老浩浩斟天浆,两弟翩翩双凤翔。

斑衣莱彩行跄跄,阿咸无才凑短章,愿绳祖武乐未央。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遣天彝归省 其四

明代顾清

槿花随日殒,松柏入云高。树德由先世,沾恩到尔曹。

亲贤衣袭麝,从恶火消膏。看取盘中粟,耕耘亦甚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范蜀公挽诗 其八

宋代李廌

重望晋随会,清明越大夫。忘身安社稷,寄傲老江湖。

黼冕固已远,黄金犹可模。旌贤宜异数,愿上孝宣图。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中吕】满庭芳_神仙有无?

元代谢应芳

神仙有无?安居华屋,即是蓬壶。榴花也学红裙舞,燕雀喧呼。水晶盘馔供
麟脯,珊瑚钩帘卷虾须。吹龙笛,击鼍鼓,年年初度,长日尽欢娱。
  横山翠屏,藏龙古井,走马长汀。四时花竹多风景,胜似丹青。好儿郎天生
宁馨,好时节日见升平。氛埃静,年年寿星,光照望云亭。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过钓台

宋代俞德邻

行色苦迢递,人烟渺凄凉。泊舟值严濑,濯缨感沧浪。

赤符谶龙斗,白水瞻凤翔。淳风协玄德,客星隐寒芒。

桑溟忽变易,草木犹芬芳。嗟予遘迍蹇,垂老悲兴亡。

溪湍兀小艇,岚气昏战场。安得钓台钓,尚友狂奴狂。

皮日休

皮日休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