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清明即事

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郊外微风拂柳一片葱翠一片。
落花飞舞芳草齐齐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蝴蝶嬉戏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注释
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帝里:京都。
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1401

赏析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   

参考资料: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3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一剪梅·抚梅

清代饶芝祥

绛里仙人白玉环。香满人间。春满人间。朱禽窗外影檀栾。

身是巫山。梦是孤山。

一枝何日到江南。倚遍阑干。数遍阑干。笛声吹过玉门关。

只见春还。不见人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长安道

南北朝萧纲

神皋开陇右,陆海实西秦。金槌抵长乐,复道向宜春。

落花依度幰,垂柳拂行轮。金张及许史,夜夜尚留宾。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求定斋

宋代谢薖

吾观大梁城,九衢尘暗天。蛮触日交争,夔蚿互相怜。

此心如慈幡,袅袅风中悬。王子闭门卧,守心长缚禅。

能定乃能应,如镜别丑妍。吾岂匏瓜哉,孔子有至言。

君看日月行,亦若磨蚁旋。涪翁已发药,此句不用传。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利路纪雨八首自广元至柏林驿适久旱得雨口占识喜 其八

明代陆深

浪博虚名愧此心,真成三日雨为霖。溪声一夜喧新涨,云气千峰结晚阴。

喜极翻嫌歌管脆,病馀浑怯酒杯深。窗前最爱芭蕉响,疑有人传太古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剡豀舟中

宋代叶适

浙江大浪如履空,镜湖挟天雨复风。
我行独到勾践国,寒溪一溜蜿蜒通。
蛰龙已卧潭谷底,湿萤不照蒲苇丛。
山林卑陋无桥柏,霸气埋没惟蒿蓬。
是时初冬未凝沍,天地苍莽日常暮。
涉江芙蓉不复采,缘道野菊谁能顾。
饥乌远雁长追随,夜闻悲鸣朝见飞。
前村鸡犬护篱落,此复何苦号其栖。
自伤憔悴少筋骨,半生逆旅长太息。
王家少年未省事,扁舟往来何所自。
百年有意存礼乐,一饱未足谋通塞。
且能对酒长酣歌,圣贤有命可若何。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