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古意六首

唐代王绩

幽人在何所,紫岩有仙躅。
月下横宝琴,此外将安欲。
材抽峄山干,徽点昆丘玉。
漆抱蛟龙唇,丝缠凤凰足。
前弹广陵罢,后以明光续。
百金买一声,千金传一曲。
世无钟子期,谁知心所属。

竹生大夏溪,苍苍富奇质。
绿叶吟风劲,翠茎犯霄密。
霜霰封其柯,鹓鸾食其实。
宁知轩辕后,更有伶伦出。
刀斧俄见寻,根株坐相失。
裁为十二管,吹作雄雌律。
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
不如山上草,离离保终吉。

宝龟尺二寸,由来宅深水。
浮游五湖内,宛转三江里。
何不深复深,轻然至溱洧。
溱洧源流狭,春秋不濡轨。
渔人递往还,网罟相萦藟。
一朝失运会,刳肠血流死。
丰骨输庙堂,鲜腴藉笾簋。
弃置谁怨尤,自我招此否。
馀灵寄明卜,复来钦所履。

松生北岩下,由来人径绝。
布叶捎云烟,插根拥岩穴。
自言生得地,独负凌云洁。
何时畏斤斧,几度经霜雪。
风惊西北枝,雹陨东南节。
不知岁月久,稍觉枝干折。
藤萝上下碎,枝干纵横裂。
行当糜烂尽,坐共灰尘灭。
宁关匠石顾,岂为王孙折。
盛衰自有时,圣贤未尝屑。
寄言悠悠者,无为嗟大耋。

桂树何苍苍,秋来花更芳。
自言岁寒性,不知露与霜。
幽人重其德,徙植临前堂。
连拳八九树,偃蹇二三行。
枝枝自相纠,叶叶还相当。
去来双鸿鹄,栖息两鸳鸯。
荣荫诚不厚,斤斧亦勿伤。
赤心许君时,此意那可忘。

彩凤欲将归,提罗出郊访。
罗张大泽已,凤入重云飏。
朝栖昆阆木,夕饮蓬壶涨。
问凤那远飞,贤君坐相望。
凤言荷深德,微禽安足尚。
但使雏卵全,无令矰缴放。
皇臣力牧举,帝乐箫韶畅。
自有来巢时,明年阿阁上。

评析

  第一首,王绩选择宝琴以自喻,“材抽峄山干,徽点昆丘玉。漆抱蛟龙唇,丝缠凤凰足。”都是自己才华的象征。而且宝琴又先后奏了《广陵散》和《楚明光》这样高雅的曲子,但曲高和寡,无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来欣赏,寄寓了他怀才不遇的感慨。

  第二首王绩以翠竹自比,写了他所处的艰难的环境“霜霰封其柯,鹓鸾食其食”,不仅如此,还有性命之忧,“刀斧俄见寻,根株坐相失”。翠竹虽然有用,但却终遭到砍伐,反不如山上之草,得以繁茂生长。他上一首表现了出仕的愿望后,在这一首又马上表现出了消极的畏祸心理,又趋向于隐。这种心理状态又持续到下一首。

  第三首写宝龟处身不慎,因此落入罗网,惨遭杀身之祸。王绩想到了出仕后政治生涯的风

  
王绩

王绩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诃林菩提树

明代释函是

古殿巍峨接穹苍,庭蟠嘉树自梁唐。朝钟暮鼓风鸣叶,翥凤飞龙月上廊。

铁干婆娑撑法苑,霜枝峭劲拄禅堂。袈裟重覆思壬午,俯仰乾坤垂荫长。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二月廿九日收宗玉弟京口书还家有日喜而赋诗

宋代徐瑞

半岁无书界我胸,短蓬念汝过残冬。官情但可京口酒,客梦应随浮玉钟。

弃纵向来缘底事,妍妆今日为谁容。书来剩喜归期近,伴我清吟倚老松。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墨菊

明代王恭

故苑寒花何处寻,荒山秋雨绿芜深。一枝独笑西风里,也似柴桑玩世心。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将赴江西寄别殷伊阳明府

明代李梦阳

引年岂必老,求志不在奇。曰余逾壮龄,遭斥还山栖。

事与北门合,迹拟东陵齐。灭音谢人徒,四暑忽逮兹。

向平果遗荣,谢安终徇时。讵意值嘉运,末照及葵藜。

简书下我庐,急遽谁得辞。迢迢江西帆,别当首夏期。

束装逐流潮,改服团炎飔。情郁为念故,寄重惭余卑。

虞弦改自调,孔铎湮谁持。江汉诚暂浮,匡庐宁久羁。

返贞意巳坚,抒怀告心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交甫解佩图

明代杨慎

交甫之楚游,息影依乔木。道逢两仙姝,逍遥汉皋曲。

星宿缀明珰,云霞装鬾服。婉娈荡荧魂,花艳惊凡目。

目随袜尘扬,魂与芳风逐。结梦拟阳台,交辞同阿谷。

荣华橘是柚,贞芳笋成竹。江永不可方,微波春自绿。

王绩

王绩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