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阳坡震撼。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实在不敢有少许悠闲。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边上响起。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实在不敢有片刻休息。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脚下轰鸣。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实在不敢有一会暂停。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注释
殷:声也。
雷:喻车声
遑:闲暇
殷其雷.劝以义也.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
题解:妇
此诗误处在“遑”,遑即是慌张而走、慌张。引申为惶恐,慌张之意。没有闲暇的意思,而论说“遑”有闲暇的意思是出于《玉篇》。非也。本诗用雷声起兴,是有深意的,欲用上天之意的雷声惊醒“君子”。或许是君王出游,官僚谏王之意也。本诗字面意思试解如下: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殷殷的雷声,在南山之阳想起了。”
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怎么能够违背上天的意思呢?是不是慌张了?”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雷声震撼君子你了吧,回来吧,回来吧”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殷殷的雷声,在南山之侧响起了。”
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怎么能够违背上天的意思呢?不也
《毛诗序》关于此诗的主题,不仅今文学派的三家无异议,而且后来的解诗者也无大的争论。虽然所思念的对象不必如《毛诗序》之泥定为“大夫”,但从诗中所称“君子”来看,则这位行役在外者当是统治阶级中人,不可能是平民百姓。
据毛传与郑笺,前一“斯”字指君子,后一“斯”字指此地。朱熹承袭此说,释为:“何此君子独去此而不敢少暇乎?”(《诗集传》)而严粲释云:“言殷然之雷声,在彼南山之南。何为此时速去此所乎?”(《诗缉》)从上下文看,后一种说法更为顺理成章。感叹之后,女主人公又转念为丈夫设身处地着想:只因为了公事,才不敢稍事休息。想到丈夫一心为公事奔忙,故而接下去才有“振振君子”的赞叹。毛传与郑笺均释“振振”为信厚。朱熹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说 通: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空山无丝竹,天籁何处寻。清响激巉石,奏此太古音。
觅洞犯秋晓,幽哢惟山禽。扪萝尽孤往,石窦深复深。
泉乳喷岩腹,声发不可喑。谷虚若相应,风戛时成吟。
多事笑秋壑,爬剔劳苦心。达者会其理,请看无弦琴。
谬忝玉堂署,荏苒四十年。始来当壮龄,不觉今皓颠。
水木有本源,谁能忘桑梓。耿耿旦暮心,迢遥七千里。
仰承圣主仁,优诏赐暂归。归来入闾巷,十室已九非。
素交皆下泉,存者才百一。容颜变故常,聆音但彷佛。
岂乏后来者,貌同多异心。鸱枭产凤窠,枳棘生桂林。
感我衰病怀,忧来向谁道。前后左右人,雷同讥我耄。
贤哉吏部孙,夙昔吾所知。居贞而履素,身老心不移。
念我久仳离,时来相慰藉。言必合典则,义不苟取舍。
譬如群飞中,见此五色鸾。又如丛荟中,见此青琅玕。
我行有程期,过别情缱绻。别来未几日,忆子常在眼。
因风寄平安,托此修竹枝。岁晏当来归,永结林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