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芄兰

先秦佚名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芄兰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锥。虽然你已佩角锥,但不解我情旖旎。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芄兰枝上叶弯弯,小小童子佩戴韘。虽然你已佩戴韘,但不跟得来亲近。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注释
芄(wán)兰:兰草名,一名萝藦,亦名女青,蔓生,断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荚实倒垂如锥形。
支:借作“枝”。
觿(xī):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
能:乃,于是。一说“宁”“岂”。知:智,一说“接”。
容、遂

鉴赏

  此诗两章开篇都以“芄兰”枝叶起兴,描述女诗人眼中“童子”的年幼无知。因为芄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这位女诗人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可是,自从“童子”佩带觽、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觽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觽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觽”,故毛传谓觽是“成人之佩”,佩韘则表示“能射御”。当时,贵族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中的“童子”一旦佩觽佩韘,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了,一下子稳重老

  

创作背景

  有关此诗背景的说法很多,一谓刺诗,汉《毛诗序》说:“《芄兰》,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元刘玉汝《诗缵绪》说:“愚意卫人之赋此,毋亦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欤?”今人高亨等则以为是刺童子早婚。程俊英《诗经注析》则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贵族少年的诗”。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2-123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25-126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立春日同王太仆梁舍人彭鸿胪集杨仪部宅

明代黎民表

苑外青旂带雪翻,残冬风日亦微暄。春盘生菜犹燕俗,浊酒椒花非故园。

岁有金钱沾近侍,月颁银管是明恩。南宫听履元相接,不为玄经独过门。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醉公子 本意

清代尤侗

何处贪杯酒。愁杀闺中妇。尚喜晚还家。刚留一盏茶。

扶得和衣睡。冷却鸳鸯被。不敢骂檀郎。喃喃咒杜康。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惜黄花慢 孤雁

清代贺双卿

碧尽遥天。但暮霞散绮,碎剪红鲜。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

素霜已冷芦花渚,更休猜、鸥鹭相怜。暗自眠。凤凰纵好,宁是姻缘。

凄凉劝你无言。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稻梁初尽,网罗正苦,梦魂易警,几处寒烟。

断肠可似婵娟意,寸心里、多少缠绵。夜未阑。便倦宿平田。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金精山

宋代周薰

金精山高绝尘俗,中通洞天石削玉。
仙家庭院昼不扃,草色迷阶秋雨绿。
香炉峰前青可掬,石鼓坛边翠如沐。
道人采药青牛还,铁笛声穿山鬼哭。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乙未和孟天炜都司见寄五首 其四

元代顾瑛

娄上人家不识春,檐头蛛网亦生尘。朱门桃李皆零落,只有东风未嫁人。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