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大雅·江汉

先秦佚名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将士意气风发。不为安逸不为游乐,要对淮夷进行讨伐。前路已经出动兵车,树起彩旗迎风如画。不为安逸不为舒适,镇抚淮夷到此驻扎。
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出征将士威武雄壮。将士奔波平定四方,战事成功上告我王。四方叛国均已平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
长江汉水二水之滨,王向召虎颁布命令:“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不是扰民不是过急,要以王朝政教为准。经营边疆料理天下,领土直至南海之滨。”
我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梁栋。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全

鉴赏

  淮夷在淮北,以徐国为主,故平淮夷也即《大雅·常武》所说之征徐国。因为此次伐淮夷,宣王亲征,驻于江汉之滨,召公的受命、誓师、率师出征俱在此,所以诗的前二章均以“江汉”为喻,借长江、汉水的宽阔水势,喻周天子大军浩浩荡荡的气势。也同样因为天子亲征,故曰“匪安匪游,淮夷来求”,“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意思是天子到此不是为了游乐,而是为了平定叛国。这几句前人未能明其深意,故或以为作为一个受命出征的大臣这样说有些多余。关于开头二句,王引之、陈奂都以为当作“江汉滔滔,武夫浮浮”,“浮浮”为众强之貌。这样与《风俗通义》引作“江汉陶陶”及《小雅·四月》“滔滔江汉”之语皆相合,其说颇为有理。

  此诗着重颂扬宣王之德,不在纪事

  

创作背景

  据《后汉书·东夷传》,周厉王之时因为政治昏乱,东方的淮夷入寇,虢仲征之,未能取胜。宣王之时,首先消除玁狁之患,然后宣王亲征,平定淮夷之乱。宣王驻于江汉之滨,命召伯虎率军征之。召伯虎取胜归来,宣王大加赏赐,召伯虎因而作铜簋以纪其功事,并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20-725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26-630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兄子洪善北来言及近年吴中有开淞江之役书此示之

清代顾炎武

淞江东流水波缓,王莽之际尤枯旱。平野云深二陆山,荒陂草没吴王馆。

五十年来羹芋魁,顿令泽国生蒿莱。岂无循吏西门豹,停车下视终徘徊。

少时来往江东岸,人代更移年纪换。即今海水变桑田,况于尔等皆童丱。

乍看畚锸共欢呼,便向污邪祝一壶。岂知太平之世饴甘荼,川流不盈泽得潴。

风雨时顺通祈雩,春祭三江,秋祭五湖。衣冠济济郊坛趋,岁输百万供神都。

江头担酒肴,江上吹笙竽,吏无敲扑民无逋。嗟余已老何时见,久客中原望乡县。

那闻父老复愁兵,秦关楚塞方酣战。忽忆秋风千里莼,淞江亭畔坐垂纶。

还归被褐出负薪,相逢绝少平生亲,怪此伧夫是何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射鸢诗

魏晋刘桢

鸣鸢弄双翼。飘飘薄青云。我后横怒起。意气凌神仙。发机如惊焱。三发两鸢连。流血洒墙星。飞毛从风旋。庶士同声赞。君射一何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有美一人

宋代程俱

有美一人在昭君,藕丝为衣兰作裙。君初顾言淑且真,直欲载以黄金轮。

人心变化如浮云,明妆觉暗笑作颦。何当还之承华茵,令君宴寝凝清芬。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风物吟 其二

清代郑大枢

花鼓俳优闹上元,管弦嘈杂并销魂。灯如飞盖歌如沸,半面佳人恰倚门。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临汝书院落成诸公有诗用韵

元代艾性夫

鱼跃鸢飞喜落成,鹅湖鹿洞共峥嵘。
世无孔孟乾坤熄,学到周程日月明。
议论高虚终害道,圣贤平实不争名。
光风霁月元无迹,分付庭前草自生。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