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先秦佚名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娇美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轻狂之人。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狡狯少年。

注释
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
隰(xí席):洼地。华:同“花”。
子都:古代美男子。
狂:狂妄的人。且(jū居):助词。一说拙、钝也。
桥:通“乔”,高大。
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子充:古代良人名。
狡童:姣美的少年。

参考资料:

1、 杨伯峻.白话四书五经(下册):岳麓书社,1994年:45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中华书局,2015.9:169

鉴赏

  《山有扶苏》为《郑风》的第十首。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毛诗序》说,“刺忽也。所美非美然。”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种解说完全是曲解了诗意。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犹云‘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也”。高亨《诗经今注》以为这诗写“一个姑娘到野外去,没见到自己的恋人,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二说似乎都较

  

赏析二

  本诗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时女子对男子的戏谑、俏骂的诗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全诗充满了调侃、戏谑的意味,笑骂中蕴含着深厚的爱,清新活泼。又因为全诗出自少女之口,不失其天真、善良。

  “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描写的尽是山中的树,低谷的花,并未见一人。其实这并不是情侣约会的地点和景色的描写,因为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邶风·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风·山有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起兴,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

  

创作背景

  《毛诗序》以为:“《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也,”也就是说,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齐女文姜的讽刺之诗,齐僖公一心想将二女儿文姜嫁于郑昭公忽(郑庄公之子)曾三次向郑昭公忽提亲,郑昭公三次拒绝,使文姜因此而郁郁寡欢而成疾。所以诗文指出,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了气势猛烈之人,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一个狡猾的顽童,所以郑昭公忽才不愿意娶文姜为妻,文姜就没有嫁给郑昭公。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并非为讽刺郑昭公而作,“郑风”在历史上被当作“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当时郑国男女的交往是比较开放和自由的。诗中的“狂且”、“狡童”并不是真实意义的讽刺,而是一种开玩笑式的嬉闹。袁梅《诗经译注》“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蜀门与林蕴分路后屡有山川似闽中因寄林蕴蕴亦闽人也

唐代欧阳詹

村步如延寿,川原似福平。无人相共识,独自故乡情。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韵答丘时雍主事

明代张弼

三百遗篇最苦心,早魁金榜醉琼林。东风马首花成阵,明月楼心柳亸阴。

丰采动人孤鸑鷟,文章传世万珠琳。年来袖得秋台笔,时送阳和入舜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和夜月观花八韵

清代缪公恩

寂寂名园笼月地,溶溶皓魄照花天。寻春无事登山屐,卜夜疑乘棹雪船。

植得瑶池琪树满,涌来碧海宝珠圆。空涵色象真成幻,写入虚灵艳更妍。

一片金波镕玉镜,万枝紫姹间红嫣。冰魂漏永迷蝴蝶,芳梦宵深警杜鹃。

皎洁不随云影暗,妖娆正浥露华鲜。如斯景物君能咏,想像香光我亦怜。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调歌头·骤雨送行色

宋代李曾伯

骤雨送行色,把剑渡长淮。西风咄咄怪事,吹不散烟霾。才是橙黄时候,早似梅边天气,寒意已相催。老子尚顽耐,仆马苦虺隤。叹平生,身客路,半天涯。飞鸢跕跕曾见,底事又重来。回首白云何处,目送孤鸿千里,去影为徘徊。篱菊渐秋色,杜瓮有新醅。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谢雪坡太守东阡道中二首 其一

元代成廷圭

上相深求治,明公独爱民。三江不用武,两郡且行春。

陇麦连村好,池秧得雨频。数州飘泊者,来此避风尘。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