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寒闺怨

唐代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写景 抒情 闺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寒夜月光洒向庭院深处的屋内,珍珠帘外梧桐树影斑驳。
孤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秋霜将落,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

注释
洞房:深屋,位于很多进房子的后边,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处。
真珠帘:真珠即珍珠,形容帘子的华贵。

参考资料:

1、 冯盈之,张艺著.服饰文学作品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7:269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此诗前两句用写景铺垫手法,描写主人公独居的冷清孤寂,扣信诗题“寒闺怨”。后两句用情景交融手法,描绘了一幅天寒岁暮、冬衣未成、秋霜欲下、征夫未归的孤冷画面,孤寂凉情直入人心,千般滋味涌上心头。  第一句即点明时间:深夜,而寒月历来是秋冬两季的代名词。“洞房”两字可理解为新婚后的洞房,而“洞”又有深远的含义,也可理解为处于庭院深处的房间。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一个“静”字就让这本该是温暖融融的居所显得不同寻常的冷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

  第二句更是将冷意继续延伸,“真珠帘”即为珍珠帘,尽显其华贵之意,与上洞房相称,

  

创作背景

  这首闺怨诗,是以战争为背景的,大约写于公元822年(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前后。公元820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白居易从忠州调回朝廷。时宪宗去世,穆宗继位,宦官把持朝政,天子纵荒,宰相才下,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政治非常黑暗。加上朝廷以为藩镇割据已经平定,天下太平无事,令各军裁减兵额,激怒了无业的士兵。公元821年(穆宗长庆元年),河北地区的朱克融、王廷凑和史宪成等兵将又乘机拥兵割据。朝廷发兵十五万人平叛,但财竭力穷,毫无建树,只是给广大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寒闺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也含蓄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战乱征戍的怨恨之情。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06-907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30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食荔子怀止言澹归

明代释函是

去年同擘荔,坐月板桥新。复见手中物,顿思江上人。

紫霄朝暮石,京口去留津。一纸南安信,浮沉十二旬。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上陵至沙河与孔时偕行

明代王云凤

晴泥初踏出荒城,百里山光几送迎。不问主人先系马,竹床茶椀坐来清。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东昌光岳楼感怀

清代黄仲畬

重来廿载客登楼,身到浮云最上头。一览直穷千里目,百年能得几回游。

眼中人物垂垂老,槛外烟岚色色秋。齐鲁青苍如指掌,吟成笑傲倚沧洲。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陈撄宁既刊周左司太仓稊米集于阜阳赵使君复

宋代项安世

乡人长幼班以年,戚烟远近合以连。
未如骨肉金石坚,祖孙父子其属天。
诗人一炷仓稊烟,玉川拜后撄宁前。
如念尔祖思厥先,非真有闻胡傅焉。
汉馀师法忌袭沿,谱系散落观者眩。
玉川摇首吾不然,持此薄命将谁妍。
尚来得法双膝穿,老矣重任犹承肩。
有能一鏃直我弦,两手付汝□□□。
君不见大书深刻开重元,偏四大海求其傅。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龟山步月

清代郑际魁

为爱清奇绝磴行,东方岭上月初生。却嫌僻坞光偏小,纵过疏林影未平。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