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魏晋陶渊明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写景 抒情 苦闷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归途漫漫行不止,计算日头盼家园。
将奉慈母我欣欢,还喜能见兄弟面。
摇船荡桨路艰难。眼见夕阳落西山。
江山难道不险峻?游子归心急似箭。
南风违背我心愿,收起船桨困湖边。
草丛深密望无际,夏木挺拔枝叶繁。
谁说归舟离家远?百余里地在眼前。
纵目远眺识庐山,空叹无奈行路难!

注释
计日:算计着日子,即数着天数,表示急切的心情。旧居:指老家。
一欣:首先感到欢欣的是。温颜:温和慈祥的容颜。诗人这里是指母亲。侍温颜:即侍奉母亲。
友于:代

赏析

  第一首诗总的调子是抑郁的,但前四句并不沉闷,抑郁中有欢快,泪与笑俱,起伏多变。“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归心似箭,匆忙赶路,心里计算着到家的日子。为了表达归家的急迫心情,诗人注意了词语的选择,“行行”是重言,富有表达力,写出了诗人奔走不停的祥子;“计日望旧居”的“计”和“望”,准确而形象地反映出诗人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诗人很想回到自己久别了的“旧居”,去看望自己的亲人,他唱道:“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在行役路上动乡关之思,盼与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陶渊明用诗的语言道出了这种人之常情,最容易引起共鸣。

  “计日望旧居”的陶渊明不希望在路上停留。然而,偏偏行船遇风,被迫在穷湖停船,这当然使他苦恼。离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东晋隆安四年(400年),作者陶渊明三十六岁。作者此时在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府中任职。此前,陶渊明奉桓玄之命出使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完成使命后,返途中路过江西,准备顺道回家省亲,然而被风阻在途中。这首诗就是写在途中受阻时的情景。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100-103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七绝三首

唐代滕白

周遭圩岸缭山城,一眼圩田翠不分。
行到秋苒初熟处,翠茸锦上织黄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别刘大校书

唐代高适

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应犹作赋好,莫叹在官贫。
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蜀锦曲

唐代方式济

蜀锦机长越罗短,绣出鸳鸯春水暖。姊妹绮年俱遣嫁,空闺寂处兰膏卸。

女贞择对师孟光,依然操作纫兰攘。藏有天孙五色线,鲜明巧夺云锦章,愿缝尧衣与舜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送卢拱秘书游魏州

唐代姚合

太行山下路,荆棘昨来平。一自开元后,今逢上客行。
地形吞北虏,人事接东京。扫洒氛埃静,游从气概生。
蓟门春不艳,淇水暖还清。看野风情远,寻花酒病成。
官闲身自在,诗逸语纵横。车马回应晚,烟光满去程。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寿吴云驭太史

明代岑徵

郁水传佳气,佗城挺异人。玉麟天上降,金粟幻中身。

早擅鸿文誉,曾叨上国宾。淹通涵石室,藻绘动枫宸。

爰拜悬铃署,初班视草臣。彤楼司记注,紫闼掌丝纶。

黎庶瞻依切,皇衷眷注频。苍梧方税驾,溟海又扬尘。

土室甘沉默,山河协隐沦。铁函沉石井,宝剑动苍旻。

白发三千丈,丹心四十春。著书存甲子,采药练庚辛。

硕望今名宿,清风古逸民。凤凰占器度,龙马足精神。

德重气逾静,年高道益醇。前贤资继响,后进藉洪钧。

延祖欢同调,嵇公愧未亲。登龙何契阔,陪鲤敢逡巡。

值此阳春候,欣逢览揆辰。九如聊献雅,介寿且歌豳。

玉貌荷衣古,酡颜鹤发新。高深瞻海岳,清翠仰松筠。

蓬岛应通籍,鹅溪待写真。剥爻存硕果,庄叟诧灵椿。

潞国犹加耄,磻溪尚八旬。蟠龙潜必跃,尺蠖屈终伸。

伫见天行健,旋看瑞气臻。引年餐古髓,计日待蒲轮。

辽海终逃魏,桃源且避秦。非熊应有梦,应在渭川滨。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