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怀渑池寄子瞻兄

宋代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怀旧 感慨 人生

译文

同行兄弟在郑原野上话别,共同担心前路艰难。
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
曾经做过渑池主簿百姓知否?还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
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

参考资料:

赏析

  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这些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他充满了疑惑,也是表达心中的感慨。同时在首联中抒发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个“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苏辙的这首诗的主题是怀旧,又是回忆,又是惜别。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叹,又惜别哥哥“独游”,想必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18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留别学生孔义韩即送北上八首 其八

清代缪烜

古语得才难,违经而往教。所期女器华,不病舍田耗。

努力策高足,行远自迩到。秋来丹桂芳,盼折一枝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宫词 其六十九

宋代赵佶

年年式宴集簪裳,百辟班联振鹭行。曲谢臣邻尤跂望,司珍新奏玉茶床。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到家感喜 其二

明代郭之奇

十旬不觉暑寒推,万里时兴夙夜哀。初向梓桑歌敬止,还从屺岵忆犹来。

江山梦断渔樵侣,岭海缘深鹿豕媒。饶有家园堪结搆,蓬门偏把白云栽。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讼庭

明代汪汝达

讼庭虚无人,落日照古县。县官小诸侯,岂不蒙帝眷。

弦歌风武城,鸣琴宓子贱。操履醇儒心,政事圣门选。

事以阘冗隳,政为利欲牵。济酷恣鞭挞,穷贫资锻炼。

民未必兽心,官岂犹人面。用是凛夙夜,敢使初志变。

莅兹已及期,所守曰劳先。海隅日出光,庶以勖无倦。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谢兴公上人寄山水簇子

唐代齐己

半幅古潺颜,看来心意闲。何须寻鸟道,即此出人间。
巘暮疑啼狖,松深认掩关。知君远相惠,免我忆归山。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