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之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929篇诗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十七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于是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此人人都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进入仕途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晁补之考中进士,参加了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他都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是深于经术的,

  

文学成就

概述
  晁补之少时即受到苏轼知赏,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晁补之19岁时(《宋史》本传云时年17,误),从父游宦杭州,观览钱塘风物之盛丽,山川之秀异,于是写了《七述》一文。此时,大文学家苏轼正做杭州通判,喜欢杭州美景,欲作杭州赋。晁补之以《七述》谒见苏轼,苏轼“读之叹曰:‘吾可以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宋史》本传),具体原文为“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晁君成诗集引》)
  晁补之在诗、文、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鸡肋集》提要说:“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聚,诸体诗俱风骨

  

文学观念

  晁补之生活在北宋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几帝期间,正值北宋王朝由盛渐衰之际,社会的各种矛盾、朝内新旧党争,日益尖锐、激烈。王安石的变法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加上自身的弱点,最后失败。北宋王朝在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朝政的危机中,越陷越深。昏庸的宋帝及统治集团已无力、也不可能改变和摆脱这一衰败局面。在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里,尽管晁补之有济世之志,但不能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他在任职期间,虽颇有政绩,但不被重用;相反,却一次次受排斥、被贬官。

  晁补之联系他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的身世,愤怨抑郁的心情凝聚于笔端,抒之于词章之中。他这种情感,从其创作的许多诗词作品中都程度不同的流露出来。其中较有代

  

家世

简介
  晁氏家族在宋代是仕宦世家,吕夷简、曾巩、陆游、叶梦得等是晁氏姻亲,晏殊、苏轼、黄庭坚、张耒、秦观、陈师道、吕东莱、梁师成等与晁家均相友善。

高祖晁迪
  高祖晁迪,赠刑部侍郎。曾祖晁宗简为尚书刑部郎中,知越州,赠特进吏部尚书。又高叔祖晁迥,宋真宗朝任翰林学士承旨、太子少傅。迥子晁宗悫官至参知政事,可谓名重一时。

族叔晁端礼
  补之族叔晁端礼(1046年—1113年),字次膺。一作元礼。词人。常与补之唱和。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进《并蒂芙蓉》词,得徽

  
晁补之的诗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引驾行 同前亦名长春

宋代晁补之

春云轻锁,春风乍扇园林晓。扫华堂,正桃李芳时,诞辰还到。

年少。记绛蜡光摇,金猊香郁宝妆了。骤骏马、天街向晚,喜同车、咏窈窕。

多少。

卢家壶范,杜曲家声荣耀。庆孟光齐眉,冯唐白首,镇同欢笑。

缥缈。待琅函深讨。芝田高隐去偕老。自别有、壶中永日,比人间好。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龙吟 别吴兴至松江作

宋代晁补之

水晶宫绕千家,卞山倒影双溪里。白蘋洲渚,诗成春晚,当年此地。

行遍瑶台,弄英携手,月婵娟际。算多情小杜,风流未睹,空肠断、枝间子。

一似君恩赐与,贺家湖、千峰凝翠。黄粱未熟,红旌已远,南柯旧事。

常恐重来,夜阑相对,也疑非是。向松陵回首,平芜尽处,在青山外。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李秀才成季负日轩

宋代晁补之

卢敖游八极,末至北阴墟。卒然蒙谷幽,睹一奇丈夫。

泪注而鸢肩,深目玄髭须。轩轩迎风舞,自得乐有馀。

见敖默弗言,慢然下臂趋。敖私蹑其后,若士意不愉。

曰子亦何为,迷缪至此乎。此虽穷荒北,尚或逢日乌。

过是有玄关,晦墨不可居。语竟若欺魄,摄身没空虚。

始予读秦记,疑是忽帝徒。今聆天随言,乃与夸父俱。

逐日下虞谷,力穷尚嗟吁。阳舒固物理,我亦安于于。

若士独何气,幽沉山海隅。浑沌死已久,人生信多涂。

© 2019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